关于征求休宁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休宁实际,制定《休宁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一、起止时间
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为2024年1月19日-2024年2月18日。
二、公开方式
休宁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信息公开网(https://www.xiuning.gov.cn/zwgk/public/6616420/10704045.html)。
休宁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xiuning.gov.cn)
三、提出意见方式
1.信函方式:将书面意见邮寄至休宁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邮政编码:245400),并请在信封上注明“《休宁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字样。
2.电邮方式: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建议发至xnxcsjb@163.com。
3.电话方式:直接通过电话与休宁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办联系,联系电话0559-7512042(工作日8:00-12:00;14:30--17:30),联系人:夏小娟。
4. 网站征集渠道: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版块中直接留言。
特此公告。
附件:休宁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休宁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月19日
休宁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起草情况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休宁实际,制定《休宁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二、起草过程
2024年1月4日— 1月15日,我委根据方案编制要求召开工作部署会,制定收集材料清单,收集全县有关重点单位资料和建议,整理汇总形成《实施方案(初稿)》。1月16日—1月18日,我委对初稿进行内部研究讨论,修改形成《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总体要求。主要介绍了编制方案的指导思想,确定了2027年和2035年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提出构建全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共建生态优先和谐共生秀美休宁、共树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典范、构建具有休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更高水平区域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新高地、扩大民生服务共建共享“幸福圈”7项主要任务。
(三)重点举措。规划了推深做实重点任务10件事和全面对标学习沪苏浙两项举措。
(四)保障措施。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项目支撑、加强考核激励三项保障措施。
休宁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突出思想观念全面融入、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区域版块深度链接、重点领域示范引领,在等高对接上靠得更紧,在市场链接上接得更准,在生态共治上做得更好,在民生保障上融得更深,以上进生的奋斗姿态全力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
(二)总体目标
到2027年,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县生产总值超过190亿元,主要社会生态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全县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创新要素高效聚集,全面创新创业生态稳步向好,实现科技成果更高层级、更高效率转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面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文旅融合提质增效,“旅游+”“+旅游”业态蓬勃发展,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成为跨区域联动绿色发展标杆;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全面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主要生态指标保持全国领先,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明显增强;开放能级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具活力,长三角区域南翼新枢纽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民生共建共治共享体系逐步完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要素精准保障,人民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全省同类县领先水平,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制协同运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县城,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面覆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保持全国前列;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全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加速与杭州都市圈战略合作。推深做实与杭州都市圈县区战略合作,共同谋划一批区域合作重点项目,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等重大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制定并落实与临安区、开化县合作事项。着力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等方面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新保中心、县文旅体局、县交运局、县投促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委、县数据资源局)
2.积极参与瞿黄南饶省际合作。参与推动省际区域发展全面战略合作,服务建设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打造衢黄南饶“联盟花园”。服务推进黄衢(金)铁路建设,合力攻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365共富协作区建设,推深做实系列专项合作,共同推动现代产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生态保护、营商环境、基层治理等多领域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服务共建、宣传共推、品牌共塑的全方位协作体系。(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文旅体局、县交运局、县科商经信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数据资源局)
3.加强与长三角城市联动和县域战略合作,聚焦大黄山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载体,深化全方位区域合作。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共筑长三角创新绿色发展新引擎,强化产业链分工合作,推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文旅体局)
4.高标准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深化省际毗邻地区交流合作,推进规划政策统筹编制、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与临安区、开化县等战略合作,积极开展人才劳务、政务服务、招商引资、卫生康养、全域旅游、文化宣传、联防联治等领域深度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合作深度和合作领域,取得更多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成果。立足自身产业和资源禀赋,探索拓宽跨省合作领域,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加快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积极共同对上争取,取得更多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务实成果。(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际毗邻乡镇)
5.促进乡镇各扬所长高水平融入。优化省际毗邻地区国土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促进毗邻区域规划衔接。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省际毗邻乡镇经济发展经验,围绕龙田乡、璜尖乡、白际乡、岭南乡等毗邻乡镇,以区域交通为重点加强人员互通往来,争取开通省际毗邻公交路线,完善省际毗邻公交线网体系,拓宽提升国道、省道等级。以农文旅融合为支点深化产业协同发展,联合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场、民俗经济等特色农业。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跨区域城乡融合格局。(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文旅体局、县交运局)
(二)共建生态优先和谐共生秀美休宁
6.加快建设和美乡村。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深化“五微”行动,打造“五微”标准村,扎实推进省级中心村建设,努力申创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推动打造一批有风韵、有风光、有风景的特色生态乡村。高质量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治理,持续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牵头单位:县农水局;配合单位:县资规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住建局、县卫健委、县林业局)
7.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广绿色金融试点,探索实践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加快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一期),推进龙田乡、鹤城乡集体林权收储试点工作。落实《长三角湿地联盟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力争形成长三角区域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谋划特定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转化(VEP)项目。完善支持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创新开发生态产品,落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任务。深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林业碳汇市场化交易,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总结提炼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典型案例。依托中国水权交易所,做好水权交易,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水资源更大价值。(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林业局、县农水局、县城投集团)
8.高标准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积极参与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落实省际协调联动机制,加强资金、人才、产业等多元化合作。完善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水质监测评价体系,确保全县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形成一体化生态保护与协同发展新格局。(牵头单位:县新保中心、县生态环境分局)
9.协同推进流域环境共保联治。深入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滚动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新安江重点水域禁捕成果。启动新安江流域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环月潭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休宁县“一江两岸”水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EOD)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县新保中心、县农水局、县林业局)
10.共促生态空间管控修复。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绿美江淮行动,推进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培育,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和功能提升,为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坚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树增绿相结合,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美化国土空间。压紧林长制责任落实,抓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统筹推进休宁县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认真做好休宁县与毗邻区县的联防联治工作,落实皖浙赣环黄山松材线虫病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与江西省婺源县、浙江省淳安县、浙江省开化县的跨行政区域会商、联合防治、联动检查,增强防治工作合力。(牵头单位:县林业局、县资规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水局)
(三)共树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典范
11.争创文化保护传承新标杆。以休宁县域老城区的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海阳齐宁街、万安老街)为主要依托,积极推动休宁县申报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文保单位项目实施成效,积极推动三槐堂本体修缮项目,争取进士第本体修缮项目资金。推进胡开文墨店、古留亭、夹溪桥(明)等文保单位申报省保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全国文物四普工作。(牵头单位:县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住建局)
12.打造高品质长三角“大文旅”。着力构建“1+5+N”总体布局,推动景区景点串点成线,实现休宁全域旅游跨越式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休闲康养胜地建设样板工程,推动齐云山景区启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重点培育海阳镇盐铺村、齐云山镇岩脚村片区、溪口镇祖源村片区、蓝田镇儒村等一批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和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持续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认定工作。(牵头单位:县文旅体局、县市场监管局)
13.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以“席地而坐”标准推进“最干净景区”创建,全力打造“最干净城市”,持续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健全交通系统及配套设施,开工建设G530黄山市黟县县城至休宁东亭改建工程叶村至东亭段工程(休宁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打通齐云山风景区与黟县西递、宏村及黄山风景区之间的连接通道;谋划建设“探秘新安源”旅游风景道、“徽州天路”旅游风景道及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等项目,推动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延伸至旅游乡镇和乡村旅游点。推进标识标牌、旅游驿站、集散中心、自驾营地、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提标升级。加快建设新型住宿设施,建成温德姆、华美达、维也纳酒店。提升梦乡村祖源、田居艺术公社等民宿品牌带动效应,打造齐云山、蓝田等一批集中连片精品民宿集群。(牵头单位:县文旅体局;配合单位:县交运局、县住建局、县科商经信局、县农水局、县乡村振兴局)
14.提升大黄山旅游品牌影响力。与中新皖事、新民晚报、今日长三角、浙江电视台等省内外传播平台和新媒体渠道形成立体联动,加快搭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媒体发声渠道。充分依托状元城、齐云山、新安源等顶流IP,以“寻”为题从经济、文化、乡村三个维度加大立体化宣传、时尚化表达力度。创新叙事表达,讲好休宁故事,推动山水年轻化、文化当代化、美食国际化,打通通向国际的文化条形码。积极开展“山清水秀 一生休宁”主题旅游推介活动,加大山水人文、秀美村落、美食美宿等宣传推广,聚焦扩大“中国状元县—休宁”对外影响力,构建天上木梨、云走璜尖等品牌体系,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彰显休宁特色、展现休宁作为。(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旅体局)
(四)构建具有休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5.建立优质农产品供应体系。加强对“龙湾茶干”“松萝茶”“蓝田毛豆腐”“五城米酒”“泉水鱼”等“状元好物”系列旅游农产品开发与推介。鼓励与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参加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各类展会。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连锁超市等合作,扩大休宁松萝、新安源有机茶等“皖美农品”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规模。拓展果蔬、竹笋、食用菌等徽菜食材加工领域,加快发展徽州臭鳜鱼、徽州腊味等徽菜预制菜产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结合“千企万坊”帮扶行动、党建引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特派员”制度,为臭鳜鱼生产企业提供“一对一”技术帮扶。(牵头单位:县农水局;配合单位:县科商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
16.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招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吸引集聚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等上下游优势企业。聚焦电子组合开关、电动转向、电动制动、电动空调、电磁感应、车载显示以及其他相关配套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充分发挥本地汽配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研发创新,以“补短板”与“上水平”为重点,协同省内整车企业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提升高端零部件配套能力。继续深化与合肥工业大学在汽车产业领域合作,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项目,开展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核心零部件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牵头单位:县科商经信局;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
17.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双招双引力度。聚焦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强链条、优质态,引导长三角优质项目落户休宁。推动年产传感器零部件、柔性敏捷制造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投产,吸引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集群发展。鼓励奥特斯、三佳谊华等企业创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技术、人才、资本、实验室等多要素、多样化合作,营造“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政产学研用密切合作的良好产业业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强引擎”。(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科商经信局)
18.推深做实开发区合作。以产业为核心、企业为纽带、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双百园区”,优化园区运营模式,谋划和招引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强化与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合作共建,扬长补短、借梯登高,主动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工作落实等方向找差距、求实效。力争开发区总体经济实力、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支撑和带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牵头单位:休宁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科商经信局)
19.培育高端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大力提升服务业承载能力和服务能级,助力服务业提质扩量。积极探索与长三角城市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在合作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持续开发研学游、康养游、乡村游、红色游、创意游等旅游业态,深入推进“旅游+”多业融合。支持齐云山景区打造沉浸式产品体验展示中心,满足虚拟现实(VR)旅游、数字场馆等多元消费体验;深度开发古城文化资源,培育剧目演出等夜演产品,搭建“古城市集”夜间体验项目;支持徽州大峡谷打造景区综合体,培育森林咖啡屋、峡谷露营、桨板赛事等新业态产品。(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科商经信局、县文旅体、县投促局)
20.促进休闲康养产业发展。加快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指导上海洪天休宁养老院申报省级长三角健康养老基地。加强与上海洪天、浙江普康、南京禾康等江浙沪康养公司招引力度, 将“梦里祖源”、白际“江南墨脱”等打造成面向长三角的候鸟式、疗养式、田园式健康养老目的地。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县级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进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鼓励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型养老服务发展。建立县域级智慧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加快实施智慧养老机构建设,推进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待遇异地结算。深入推进“康养+旅游”系列延伸产业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康养旅游示范点和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依托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开发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等依托型旅游产品。(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县卫健委;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文旅体局、县总工会、县医保局、县林业局)
21.促进体育赛事融合发展。持续办好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齐云山霞客古道徒步赛等品牌赛事,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借助体育赛事展示文旅资源、集聚旅游人气、打响文旅品牌、助推经济发展。依托“徽州天路”风景道,大力发展自驾旅游、户外拓展、山地运动等业态。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旅游线路,在举办老徽州乒乓球赛等传统赛事基础上,推出智力运动会、健康跑、越野赛等新兴赛事活动。积极谋划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活动,借助赛事不断提升休宁知名度。(牵头单位:县文旅体局)
(五)打造更高水平区域科技创新核心引擎
22.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积极融入建设浙江大学、安徽大学黄山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深化合肥工业大学(休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发布,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机构,购买技术创新专业服务,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享资源。(牵头单位:县科商经信局)
23.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深入实施“四千工程”,精准组织干部和企业家赴沪苏浙开展体悟实训,构建干部人才交流常态化机制。贯彻落实“迎客松英才计划”“科技副总”等制度,推进“新状元英才计划”实施,采取柔性引才、项目引进等方式,吸引长三角地区各领域人才来休就业创业。全面放开人才落户限制条件,做好沪苏浙居民来休落户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人才休宁行”活动,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院士康养基地”站点建设,实现人才深层次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创业项目交流、资源互通、服务共享、人才共育。(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县投资促进局、县科协、团县委、县公安局)
(六)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新高地
24.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县城。加密高速公路网,积极配合徽州区—黟县高速等区域性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动德上高速(休宁段)建设,推进构建高效的省际高速公路体系。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推进绿色空铁物流园、绿色交通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建制村通达公交率达80%,推进五城镇三级客运站项目。(牵头单位:县交运局)
25.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打造“互联网+物流”平台,健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智慧物流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构建从生产端到流通端一体化的物流体系,推动高效物流领域实现突破。依托黄山北站、屯溪机场等大型交通枢纽和池黄高铁、皖赣铁路线,搭建现代物流业平台,推进昆仑智慧物流园、黄山绿色(空铁)物流园等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企业通过中欧中亚班列、黄山航空口岸、“黄山--宁波舟山港”、“黄山--上海港”海铁通道等,持续发展国际航空货运业务。(牵头单位:县科商经信局;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交运局)
26.强化能源水利保障能力。推动休宁电网与衢州、开化电网跨省互联互通,加深长三角跨区域电网纵深融合。协同构建长三角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推动休宁电网跨越式发展,高水平融入长三角,全力打造休宁县两高两化一流电网。强化能源水利保障能力。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全面提升新安江防洪能力。强化能源水利保障能力。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休宁段),全面提升新安江流域防洪能力。(牵头单位:县农水局;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休宁供电公司)
(七)扩大民生服务共建共享“幸福圈”
27.推进教育领域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县,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协同创新,密切与临安区等地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推动结对共建、教师互派、联合培训。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杭州市、上海市对应区县和学校开展教研交流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职业学校合作,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28.加强区域医疗合作交流。县人民医院与衢州市第三医院签订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业务合作协议,建立“胡伟明教授专家工作站”,引进主任医师专家帮扶带教,培养休宁精神卫生人才。县人民医院与浙江省人民医院正式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并开展帮扶带教工作,依托浙江省人民医院建立“孟旭莉名医工作室”。同省内外优质三甲医院全面开启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合作。(牵头单位:县卫健委)
29.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丰富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内涵,持续关联各级便民服务场所,扩大服务范围,提供群众更多服务选择。聚焦异地养老、就医、旅游出行等高频办事需求,扩大“一网通办”服务范围,提升“跨省通办”服务能级。(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县民居服务“一卡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0.合作共建诚信长三角。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信用+”等跨区域公共信用创新应用建设。围绕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加强跨区域市场主体信息归集共享,建立统一失信名单管理制度,形成监测预警互通的联合监管机制。全面推广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增强信用合规意识,提高防范作用违规风险能力。完善信用修复联动机制,推进标准统一的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动长三角跨区域信用协作共建。(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市场监管局、人行休宁县支行)
31.提升城市和社会治理水平。协调构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细化防御自然灾害的系列应急预案,强化城市重大风险联防联控。加强省界毗邻乡镇边界联防协作。协同推进重点领域区域的安全监管,推进“工作互联网+安全生产”,统筹重特大灾害事故跨区域救援,强化长三角一体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民生警务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安便民服务事项“全域通办”建设。(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县住房和城市建设局、县应急局;配合单位:县公安局)
二、重点举措
(一)推深做实重点任务10件事。县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统筹推进作用,聚焦文旅、科创、产业、交通、医疗等领域,围绕我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突破性事项,建立《休宁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10件事》,常态化开展每月调度工作,并结合落实推动情况动态调整、滚动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明确重点任务,细化成果形式,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将来时”变成“进行时”,清单化闭环式推进落实,力求全县各领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和务实成效。(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全面对标学习沪苏浙。全县上下要不断在发展理念、工作机制、服务效能上与长三角等高对接、对标看齐,以对标学习沪苏浙城市登高望远的前瞻思维、争先进位的奋进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举措、博采众长的开放态度、人民至上的城市担当为主要内容,选好坐标系,找准参照物,制定对标学习计划,借鉴经验、健全机制、找准路径,围绕智能制造、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领域,制定《休宁县对标学习沪苏浙 比学赶超开化县工作方案》和《安徽休宁经济开发区对标学习杭州市青山湖科技城工作方案》。面向沪苏浙积极开展招商推介、招大引强。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对标沪苏浙、把不能变怎么能”解放思想大讨论,不断在发展理念、工作机制、服务效能上与长三角等高对接、对标看齐,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对标先进、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促进学习成果落地转化。(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县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各单位要明确职责,聚焦“六破六立”,践行“三严三实”,抓好“五大”工作。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结合自身工作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责任,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对标学习机制。发挥智库作用,开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课题研究,推进研究成果转化。
(二)强化项目支撑。携手长三角地区共同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性的一体化合作事项和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审批管理便利化,全面提升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水平,聚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稳步提升沪苏浙在休投资重大项目到位资金。强化项目跟踪协调,全力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考核激励。将对标学习沪苏浙、重点任务10件事实施情况纳入县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调度评估,对重视程度高、落实行动快、工作成效好的予以表扬激励,对重视不够、行动迟缓、成效不足的视情予以通报,确保全县上下形成对标先进比学赶超浓厚氛围,保障各项指标实现争先进位,助推全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落实见效。
征集结果
反馈时间:2024-02-21 10:452024年1月8日,我单位就《关于征求休宁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征求意见,其中通过政府网站共征集到网民意见0条,采纳0条,不采纳0条,通过其他途径 (报刊、信件、电话等)征集0条,采纳0条,不采纳0条。
序号 |
意见建议 |
采纳情况 |
1 |
0 |
0 |
休宁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