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月潭湖镇特色中草药开出致富好“良方”
休宁县月潭湖镇陈霞村长坑坞的中药材防己种植基地里,竹木搭成的支架上爬满了防己的纤藤细蔓,翠绿色的心形叶片层层叠叠、挤挤挨挨,在浸润着泥土芬芳与草木清香的山风中轻轻摇曳,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防己是一味传统中药材,性味苦、寒,归膀胱、肺经,有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的功能,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等症。据《安徽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记载,防己以皖南山区为主产区。防己不仅药用价值高,还具有一次种植、多年收益的特点和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我市道地药材,防己的生长周期较长,从种植到收获一般需要5—8年时间,且前期投入较大,种植、管护、采收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稳步增长,防己成为药商争相收购的“抢手货”。
休宁县是新安医学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有中草药共243科816种,有文献记载的新安医家120余人。近年来,当地加快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动健康服务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对天然、绿色的中药材需求日益增加,有效带动中药材种植产业蓬勃兴起。
今年以来,陈霞村积极探索“村党支部+种植大户+农户”发展模式,以50万元村集体资金入股,带动村民发展防己种植。“我们在油茶林下套种防己,总共种了320亩。”陈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邵冬生拨开油茶树下一丛乱草,一株娇嫩的防己幼苗探出头来。他说,这批幼苗是四五月份种下的,绝大多数已扎根成活。
“先除草,然后挖个坑,撒两把羊粪做基肥,再盖层土,撒上种子,又盖层土,再扣个杯子。等幼苗长出来,我们就把杯子去掉,结果全被一场雨冲没了,只好又来补种。”说起初次种植防己的经历,邵冬生笑称“还是没经验”。
“我们村发展中药材种植,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也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就近就业。”邵冬生说,忙的时候,仅防己种植基地一处,每天有五六十人劳作。“一个工百把块钱,今年到现在,我们已经用了三四千个工。”
数年前,因月潭水库建设需要,月潭湖镇陈霞、迴溪、小珰3个村实行整村搬迁,库区移民大部分田地、茶园被淹。作为月潭水库主库区,月潭湖镇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拥有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种生态资源,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促进失地移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月潭湖镇结合撂荒地整治、找回耕地、和美乡村建设、镇景村一体化发展等工作,抢抓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机遇,将中药材种植项目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在陈霞村、小珰村等地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并与亳州学院合作,引种白芍、防己、元胡、丹参、红花、凤仙花等中药材。
与此同时,月潭湖镇积极组织农技人员为农户开展中药材种植培训,提高中药材质量水平,推动优质中药材集聚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加强对接、引进亳州当地知名中药材加工企业,全力推动全镇中草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提供产业支撑。
月潭湖镇积极探索“粮油药”立体套种模式,营造出油菜花海与药田交织的独特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带动农家乐、土特产销售和民宿等业态发展,经济效益、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彰显,成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为推动山区资源价值转化、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供了成功样板。
月潭湖镇党委书记王泽表示,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支持中药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断丰富中药材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研制系列以道地中药材为来源的中医康养产品、健康衍生品,做优做深道地中药材产业,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起来。同时依托月潭湖镇生态旅游,谋划推动“康养+旅游”,提供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体验与特色养生服务,为加快高品质休闲康养胜地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