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济网:休宁特色产业领航 乡村振兴加速
自六股尖发源而下的新安江,流淌在休宁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茶叶、茶干、泉水鱼、菊花等特色产业,成为休宁对外的一张张靓丽名片。近年来,休宁县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按照“发展集聚化、体系现代化、链条一体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路径,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休宁大地上书写着乡村产业振兴的时代答卷。
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在群山沟壑中,辛勤肯干的休宁人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以“两茶两鱼一花”为特色的农业产业,但由于产业规模小、产量少、分布散,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如何让小而散的特色产业实现集聚式发展?
走进位于五城镇的黄山佳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制作各种口味的茶干,车间内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
五城茶干作为五城镇特色美食的杰出代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口感,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五城镇全力打造五城茶干产业强镇,围绕茶干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建设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围绕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品牌提升、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实施项目9个,加快推进五城茶干产业标准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进程,现有茶干生产加工主体100余家,切实把一片“小茶干”做成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我们有五城茶干、五城米酒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干年综合产值已经突破3亿元,占地约24亩的五城镇酒旅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将有力推动茶干、米酒等产业规模化集聚式发展。”五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休宁县通过“顶层设计+园区承载+精准招商”三措并举,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形成以县经济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园为核心,商山眉茶加工区、五城茶干米酒集聚区等为支撑的“1+N”产业布局,引进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2个,总投资达16亿元,落地黄山皖新徽三数字化生产等重大项目,建成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特色产业集聚镇3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镇 72个,五城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仅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链,让更多农民参与到“链”中,通过联农带农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休宁县注重农业主体培育,鼓励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累计培育家庭农场4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60家。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家、亿元以上企业8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个。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企业、合作社和农户“1+1+1>3”的聚变效应,15家联合体实现总产值11.7亿元,带动7550户农户户均增收4200元。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近年来,休宁县依托校地合作,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在鳜鱼养殖、茶园绿色防控等领域取得突破,“青鱼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养殖利用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了鳜鱼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启动了流口片区茶产业大脑试点建设,制定《黄山毛峰流口产区茶团体标准》,全域茶园欧盟检测达标率超96%,建成省级皖南花猪保种场1家,国家水禽核心育种场和国家水禽良种扩繁推广基地1个,13家农业企业获高新技术认证,7家跻身“专精特新”行列。流口片区茶产业大脑试点、《臭鳜鱼加工技术规程》等创新成果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5年5月,“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组发布了《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休宁松萝”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0.09亿元,较2024年增加了2.94亿元,涨幅为10.83%。
农业品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休宁县加快农业品牌打造,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初步形成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为核心的品牌体系,休宁松萝、新安源有机茶等45家主体、74个产品获绿色有机认证,4家企业入选“安徽老字号”,1个区域公共品牌、1个企业品牌、8个产品品牌入选“皖美农品”。推进农旅融合,建成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建成松萝茶文化博览园等3个特色园区,佳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入选省级非遗工坊,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下一步,休宁县将以“园区集聚、科技赋能、品牌引领”为主线,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切实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特色小镇、产业强镇,助推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