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休宁9:历史人物——任亨泰
任亨泰(生卒年不详),字古雍,明休宁县古楼村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曾出使安南(今越南),制定明朝皇族丧仪,明太祖朱元璋重其学行,每呼“襄阳任”而不呼其名。任亨泰的父亲姓杜,从外祖姓,母亲是元代乌古伦氏公主,色目人,妻子为蒙古人。任家世代经商,深知读书的用处。任亨泰自小聪明机灵,读书过目成诵,任家以为他是个可教之才,便不惜重金聘请当地名儒当私塾先生。先生怕误人子弟,便对其严加管教,一天到晚足不出户,教四书读五经,子曰诗云。任亨泰见别的小伙伴抓鸟摸鱼,跑前赶后,快乐无比,自己却不得自由,很是苦恼。想跑出去玩又怕耽误了功课,更怕先生责罚。
13岁的一天凌晨,任亨泰早起见东方太阳刚刚升起,几艘画船停在门前的水埠旁,四围一片宁静,只有先生房里传出熟睡的鼾声和树上小鸟的啼鸣。他纵身上船,撑开竹篙,让船顺流而下,两岸人家,一路清风,好不惬意。渐渐,四围响起鸡鸣狗吠之声,左近炊烟袅袅升起,任亨泰怕迟了先生责怪,便原路返回,先生居然没有发觉。如此尝到了甜头,小亨泰便经常如法炮制。
为了纪念自己这段快活的时光,他在一张扇面上画了一幅画并配了四句诗:“杲日初升万木低,画船撑出小楼西。先生正熟朝天梦,门外小禽莫乱啼。”后来,这首颇具童趣的小诗还被选载于《明诗记事》为人传诵。
洪武二十一年,在南京皇宫的大堂之上,贡士任亨泰接受大明皇帝朱元璋策问,举止从容,对答如流,一言一语,无不恰到好处,朱元璋龙颜大悦,盛赞任亨泰“对策详明,以天下为己任”,命擢为进士第一(即状元),授官翰林修撰。并“擢题名记,立石监门。”据史料记载,由皇帝下命令为新科状元建牌坊,就是由此开始的。家乡父老闻讯,敲锣打鼓,奔走相告。地方官府在乡亲们的鼎力支持下,将状元坊建在村里大路中间。历经岁月的磨损,到了清代,状元牌楼已显得古老陈旧,村民怕后代忘记了光荣历史,便把村名改作“古楼”,把任亨泰曾经住过的地方称作“任家塘”。现在状元坊虽然由于1958年修建公路被拆,但以状元牌楼得名的“古楼”村名却得以永远传承。
任亨泰在任礼部尚书时,山东日照有个名叫江伯儿的人,因母亲患病久治不愈,竟将自己才三岁的儿子头颅砍下来祭祀泰山,以求泰山之神保佑母亲病愈。官府将此事上奏朱元璋,朱元璋念江伯儿杀死儿子是为了孝顺母亲,于是命任亨泰写文章旌表江伯儿的孝行。
任亨泰觉得不妥,冒着违抗圣旨的罪名,当面劝朱元璋道:“儿子事奉母亲,居家则致其尊敬,养老则致其安乐,有了疾病则伺以医药。那种卧冰割取自己股肉作药引,以表孝心的行为,都不是孝敬父母的长久之道,不能提倡。这样不仅违背了人道,伤害了生命,而且断子绝孙,其实是最大的不孝。理应惩戒,何以表彰呢?”朱元璋觉得甚有道理,于是不再旌表江伯儿。
后安南(即越南)国内发生篡位之乱,未向朝廷纳贡,皇帝命任亨泰偕同御史严震直前往安抚,这是继礼部员外郎吴伯宗之后,明朝第二次派出状元出使安南,前后两状元出使安南,一时传为佳话,并称“吴任”。任亨泰以礼部尚书出使安南,安南人认为这是一种荣耀,任亨泰一行在当地受到极大的尊重和敬仰。
洪武二十八年,广西龙州赵宗寿造反,朱元璋便命礼部尚书任亨泰、监察御史严震直共同出使安南,谕令安南不要助叛逆。安南当时正值胡季弑君篡位,听闻明朝使节至,以为朝廷用兵平叛是对安南,惶恐震惊。任亨泰陈述用兵是平广西龙州赵宗寿叛乱,非对安南,告诫他们谨守边防,不要收容宗寿逃至安南的兵士,讲明朝廷用兵的原因,安南大悦。任亨泰至此圆满完成出使任务!
同年,秦王朱薨逝,太祖朱元璋下诏制定丧礼。当时天下初定,朝廷初创,要做的事情很多,礼仪比不得军国大事,因此相关制度都不是太完备。礼部尚书任享泰言:“考宋制,宜辍朝五日。今遇时享,请暂辍一日。皇帝及亲王以下,至郡主及靖江王宫眷服制,皆与鲁王丧礼同。皇太子服齐衰期,亦以日易月,十二日而除,素服期年。”太祖听从他的意见。之后定制为:亲王丧,辍朝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