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口镇:“银发”调解化干戈 基层智治促和谐

作者:陈璐 张鸿伟 发布时间:2025-04-18 09:08 信息来源:流口镇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近年来,流口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特殊优势,组建“老村干”调解团。这支队伍凭借丰富的经验、深厚的威望和灵活的调解方式,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促进乡村和谐的“润滑剂”,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汇聚银发智慧,打造“老村干”调解团。流口镇吸纳退休村支书、村主任、老党员等群体,创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同时,联合镇司法所、镇派出所等对“老村干”们开展专业法律知识、调解业务学习培训,与时俱进强化法治素养与调解技能。此外,“老村干”们充分发挥“传帮带”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双管齐下,通过“青雁课堂”采取典型案例解析、实务经验分享等形式传授调解技巧;通过现场示范、协同办案等方式指导实践,有效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代际成长和能力提升,全面提升为民服务质量。目前,调解团已有成员10人,覆盖全镇3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

融合情理法理,创新“接地气”调解法。“老村干”调解团最大优势在于“接地气”,他们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法治相结合,在法治轨道上推动调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德上高速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调解团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采取“三步工作法”,先是持续入户走访,摸清村民诉求底数;再召开民情恳谈会,让村民、施工方和镇政府三方一同协商;最后援引类似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补偿政策。通过这种“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方式,据统计,自德上高速项目建设以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9起,调解成功率达95%,既保障了重点工程进度,又减轻了基层司法压力,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了“调解一个案,教育一群人,稳定一方土”的基层治理效果。

完善奖励机制,充当基层治理“润滑剂”。流口镇创新建立“激励+赋能”调解机制,让“老村干”调解团持续焕发新活力。一方面,定期举行优秀网格员、调解员表彰大会,对担当作为、表现突出的“优秀网格员”和“优秀调解员”进行表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为建设平安流口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定期举办“调解经验交流会”、“最佳调解案例”评选等活动,促进经验共享、技能提升。这一机制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增强了队伍的稳定性,使调解团成为基层治理的“常备军”,真正让“银发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永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