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休宁27:历史人物——汪廷珍
汪廷珍(1757—1827),字玉粲,号瑟庵,清资村人,寄籍江苏山阳。十二岁丧父,家业中落,逢荒年,有时三餐难以为继,母亲程氏却不愿意让人知道。年终岁尾,家中无米为炊,使人去城外索旧欠,归来无所得,母子便各饮茶一碗,以几根咸菜充饥。少年如此孤苦,学习却格外勤奋。在恩师任子田、李晴山的教诲下,他很快考上秀才,而后经十年磨炼得中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在于敏中、和珅秉政揽权,朝纲士风每况愈下的乾隆王朝晚期,汪廷珍独能清操自律,不入时流。五十六年,官吏考核,优升侍读学士,不二月,升祭酒。即以师道自居,选刻《成均课士录》,倡导“教学者立言以义法,力戒摹拟剽窃之习”。六十年,因违背乾隆帝旨意,降为侍讲。嘉庆元年(1796)入直上书房,协修起居注,大考,又擢升侍讲学士,成为太子属官,颇得仁宗的信任。后因母病逝归里,服满,补原官。七年,督安徽学政,任满,复督江西学政。在任安徽学政之初,立《学约》五则以训士。要求读书人力求做到辨涂、端本、敬业、裁伪、自立,明确读书做学问的目的性。特别强调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切实掌握实用之学,为义为仁,不为利为己。在治学方法上,他反对沿袭前人的陈腔滥调,主张因时制宜,求真辨非,树立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为社会风气所左右。因此,他把自己的书室名为“实事求是斋”。在江西学政任内,他还平息了一场久讼不息的争端。先是,万载县外来户入籍,曾分给学额,后来被裁掉,土客民为此争讼已久,拖延不决,他到任后,果断申请再分学额,使当地客籍学子重获入学的机会。十八年,又典浙江乡试,留任学政。他在安徽、江西、浙江三地督学期间,把历次的试卷刊刻成册,取修辞居业之义,名《立诚篇》,附条约十八则,编选极为精审,海内读书之士,家置一编,学风为之一变。二十二年署翰林院掌院学士,擢左都御史,充上书房总师傅。二十三年,迁礼部尚书。二十四年,嘉庆帝六十寿诞,庆贺期间,适逢孝慈高皇后(努尔哈赤之妻)“冥寿”,他的部属却未按皇家规矩请示服装色彩,以致触犯了皇家忌讳,他作为主官以“率忽”之过,被降为侍郎。二十五年,复授礼部尚书。由于他任上书房师傅最久,对身为太子的道光帝(宣宗)尽心启迪。因而在道光帝登基后受到特别器重。道光二年(1822),他主持会试,教习庶吉士。三年二月,道光帝临幸辟雍,特下诏褒奖他:“礼部尚书汪廷珍,于嘉庆十七年,蒙皇考简用上书房,与朕朝夕讲论,考古证今,言皆中道,至二十三年,受任总师傅以来,倍加勤慎,使联通经史,辨邪正,受益良多。自朕亲政后,畀以左都御史尚书之任,均能称职,是汪廷珍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矣。本日朕临雍讲学,因思曩昔讨论之功,眷怀旧学,用沛恩施汪廷珍,可加太子太保衔,用示朕崇儒重道之意。”四年,他完成《仁宗实录》编辑任务后,道光帝又赐其子汪报闰主事、孙汪承佑举人。同年南河高家堰溃决,奉命偕尚书文孚往勘。弹劾河督张文浩、总督孙玉庭侵吞治河费用,绳之以法,并督促办理修浚事宜。五年,回京后,升协办大学士,赐紫禁城骑马。七年,卒。道光帝优诏悼恤,亲临祭奠,赠太子太师,谥曰文端,入礼贤良祠。
汪廷珍一生,始终谨守母教,保持着俭朴的生活。有人把他比作汉代的寒士公孙弘,他不以为然,笑道:“大丈夫不以邪曲的学术投世人之所好为可耻,而只怕服饰被人讥笑乎?”大学士阮元很佩服他学识渊博,劝他著书立说,他却回答说:“六经的奥秘,古人在我之前言之,何需我再喋喋相浑,读书目的是明白事理,明白了其中的主旨就可以了。”他虽未专事著述,但生平为人书刊序跋,与人唱和诗词也有不少,后编成《实事求是斋集》。江苏《山阳艺文志》收录其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