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村镇:“一块红布”把人们带进遥远的三年游击战争中

作者:汪士奇 张疏璇 发布时间:2025-07-24 08:20 信息来源:汪村镇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当游客踏入山高林密、碧水环绕的汪村镇田里村石屋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门前系着的那块鲜红布帛 —— 它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在青山绿水间格外醒目,也悄然诉说着这里一段不平凡的红色过往。
时间回溯到1935年,红军独立团政委刘毓标等人遵照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的指示,率领部队在皖南山区持续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4 月,中共皖浙赣省委在此成立,石屋坑成为省委机关的常驻之地,更成为支撑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堡垒。面对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当地百姓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他们奔走筹措军需物资,在村口密林间站岗放哨,冒着生命危险转运武器、传递情报,用自家房屋掩护红军战士。为了给红军传递安全信号,家家户户门前高悬红布;为了坚守革命信念,全村人共同立誓 “叛徒即全村之敌”。
敌人的“清剿”从未停歇,村中群众先后三次被迫背井离乡,却始终未改初心。全村36户98人,以血肉之躯守护着革命火种,7人壮烈牺牲,20余人身陷囹圄。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夜,那些军民互助的瞬间,凝结成红军与群众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也让石屋坑成为皖南大地闻名的 “支红村”。
这块红布,是烽火岁月里红军的“护身符”,更是石屋坑人民一颗滚烫的红心。如今,当山风拂过,门前的红布依然温柔扬起,仿佛在静静怀念当年的亲人红军,又似在低声诉说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 在那般艰苦的岁月里,石屋坑人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用智慧与勇气并肩抗击敌人,红布早已成为他们坚定信念与坚强意志的象征。

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篇章。如今,汪村镇不断打造石屋坑省委机关旧址、红军议事厅、红军夜校、红军被服厂、红军棚等景点,石屋坑已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黄山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24年,石屋坑共接待参观人数9.5万人,接待研学人数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