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耀休宁37:战火下的苦难记忆——侵华日军给休宁带来的暴行与灾难
在皖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之间,休宁县虽未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却依旧未能逃脱侵华日军带来的沉重灾难。根据《抗战时期休宁县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调研报告》,日军空袭、经济封锁等暴行,如同梦魇一般,给休宁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成为了侵华战争历史中一段不容忘却的血泪记忆。
日军的空袭暴行,让休宁这片宁静的土地笼罩在死亡与恐惧的阴霾之中。1940年10月28日,5架日军飞机悍然轰炸徽州中学(今休宁中学),投弹9枚,学生余汉臣不幸遇难,另有3人受伤。图书馆及半数校舍在爆炸声中轰然倒塌,校园瞬间变得墙垣倒塌、满目疮痍,全校被迫停课月余。1941年4月30日,3架日机飞临休宁县城西街(今齐宁街),投下3枚炸弹后又用机枪疯狂扫射,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振昌祥糟坊”门楼被炸得面目全非,李家房屋多数坍塌,无辜百姓的家园毁于一旦。日军空袭直接导致休宁县4人死亡、10余人受伤,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都是难以愈合的伤痛。
经济封锁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将休宁的经济发展紧紧束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与社会灾难。农村经济在日军封锁下崩溃,茶叶、木材等主要农产品外销之路被切断,杭州10余家木行无奈关闭,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计来源。屋漏偏逢连夜雨,国民党政府此时将田赋改征实物,并强制征购粮食,使得农民的负担雪上加霜,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商业与工业也未能幸免,战前兴起的卷烟、电力等工业,到1944年时仅存10余家。屯溪等城镇虽因物资匮乏、通货膨胀出现“畸形繁荣”,但最终还是难逃萧条的命运。财产损失更是触目惊心,按1940年物价计算,房屋损失158万元,公私财产损失25.11万元,合计183.11万元,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3200名难民约13年的救济金总额,给休宁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人口剧变与难民危机,成为了休宁在战争时期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战时,因难民涌入、机关内迁,休宁人口从1934年的17.2万激增至1943年的21.4万,屯溪人口更是达到了8万。然而,战后人口却锐减至1948年的17.1万,这种异常的波动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离散与悲情。县难民收容所高峰时收容509户3200余人,每人每日仅靠0.2元救济金艰难维生。为了救助难民,社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设立免费诊疗所、难民工厂等,这些间接损失难以估量,给休宁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日军的暴行给休宁带来的长期社会创伤更是影响深远。徽州中学等校遭轰炸后,教学设施损毁严重,师生流散,教育进程被迫中断,文化传承的链条出现断裂。县志记载“城乡弥漫战时紧张气氛”,民众长期处于空袭恐惧中,正常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心理阴影如乌云般笼罩着每一个人。
休宁县的灾难,是侵华战争的一个缩影。即便不是前线,休宁依旧因日军无差别轰炸、经济绞杀承受了深重苦难。报告中特别指出,现有数据仅是“冰山一角”,更多隐性创伤,如生态破坏、文化断层等,已随着亲历者的逝去而逐渐湮没。这段历史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它警示着我们:和平发展才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不仅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更要将苦难记忆转化为前行的力量,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