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耀休宁38:抗战时期休宁县难民生活图景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后方的休宁县成为了众多难民的避难所。大量来自沦陷区的民众涌入此地,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休宁的人口结构,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艰难求生的印记。
休宁县接收的难民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安徽省内安庆、芜湖、繁昌、青阳等沦陷区的民众,以及江浙一带如上海、杭州等地的逃亡者。在高峰时期,仅屯溪镇的难民就达8万人,全县收容的难民有509户3200余人。
为应对难民潮,县难民救济支会在隆阜、海阳设立了收容所和教养院,部分难民则分散寄居在本地居民家中,据1944年统计,寄籍人口已达34771人。
难民的基本生存状况十分艰难。在物质保障方面,每人每日仅能获得0.2元的救济金,这大约相当于当时1斤米的价格,且救济金需依靠社会募捐才能维持。住房条件也极为简陋,许多难民集中居住在祠堂等公共建筑中,如南街的一间祠堂,环境拥挤不堪。医疗资源更是极度紧张,尽管屯溪市民医院能提供免费诊疗,但仅有30张病床,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为了活下去,难民们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政府组织他们从事运输、垦荒、劳工、缝纫等工作,还设立了难民工厂、菜圃等生产单位,不过规模有限。部分妇女则参与制作布鞋支援前线,仅1938年就募集了257双。
面对难民的困境,休宁民众伸出了援手。民间援助不断,逢年过节时,当地民众会向难民赠送月饼、粽子、米馃等食物。1937-1938年,通过抗敌后援会募集到国币5265元、金饰3件以及大量衣物,为难民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然而,难民的涌入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粮食紧缺导致粮价飞涨,难民与本地居民之间出现了生存资源的争夺。屯溪等地出现商业“畸形繁荣”,而农村经济却走向崩溃。在教育方面,难民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只能在临时场所如难童教养院进行混龄授课。
丁寿湄的回忆为我们勾勒出当时难民生活的具体场景:“(休宁)难民所设在南街的一个祠堂内……每天每人可领到二角钱的生活费。难童教养院刚建立时非常简陋,一间大厅堂不分年级在一起上课。”
在支援抗战与救助难民的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五城地区组织五城、古林和现代中学师生徒步80余里至齐云山宣讲抗日形势和新四军保卫皖南、卫国杀敌的战绩,号召大家募捐筹款,慰问新四军。上山朝拜的善男信女踊跃解囊,向新四军将士表示慰问。这些捐款用于支援新四军,展现了全民抗战的决心。
战时大量难民的涌入,使休宁县的人口从1934年的17.2万增长到1943年的21.4万,人口的激增导致战后社会结构失衡。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了难民返乡潮,这造成本地劳动力骤减,到1948年,休宁县人口回落至17.1万。
除此之外,难民潮带来的间接损失难以量化,如难民所遭受的长期心理创伤、不同地域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等,都在休宁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抗战时期休宁县的难民生活,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缩影,既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苦难,也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积极求生的坚韧精神,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