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休宁35:历史人物——孙一奎

发布时间:2025-09-08 14:50 信息来源: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明嘉靖、万历年间县南前坑口人。出生于儒商家庭,少习周易之学。青年时期,游历浙南括苍山,偶遇异人传授秘藏禁方,自此与医结缘。之后,云游四方达数十年,足迹几遍江南。每至一处,求师问教,治病救人,学问日益深厚,医术日见高超,被誉为江南神医。

他对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命门动气和三焦相火两方面的理论阐述。他认为命门为两肾间动气,为原气之所系。原气来源于先天,由父母之精相合,在胎儿孕育期间即已存在。此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所谓“生生不息之机”。

孙一奎反对称命门内寄相火,但确认三焦当为相火。认为三焦属腑,包络属脏,但其又不同于其他五脏与五腑的关系。包络为血母,为里;三焦为气父,为表,二者俱属于手经,相为表里。也正由于二者一主气,一主血,相互配合,协同主持一身之气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才得以维持。然而,三焦虽不与命门相配,但并非二者没有关系。命门是三焦之原,三焦之相火化生于命门之原气,为原气之别使。相火寄于包络、三焦,属于正火范围,而肝肾之火则为贼火,亦即邪火。这一正一邪的论述强调了肝肾命门无相火的观点,用以反对一些医家滥用寒凉之剂滋阴降火,损伤命门动气的弊端。

他治病,首重明证。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个字,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的情况,故治法不可执一而无权变。基于这种指导思想,他指出时医对内伤发热、虚损、血证等滥用苦寒,畏投甘温的偏弊。他十分重视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既反对滥用寒凉,又指出了过用辛热、疏导及渗利之剂的危害,认为不但纯阴苦寒之剂可致脾胃虚弱,元气损耗,而且“若用辛香散气,燥热伤气,真气耗散”,或疏导太过,也可耗损元气。若淡渗过剂,也多致肾气夺伤。同时,对于下消及肾不纳气的治疗,又注意精气同治。

孙一奎一生以医术游于公卿间,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用药以温补为主。著有医书30卷、《医旨绪余》2卷等。去世后,其子孙泰来和门生余煌诸人将他生前的250余则医案分区排列,编订成《孙氏医案》5卷(包括《三吴治验》《新都治验》《宜兴治验》三部分)刊行,时任休宁知县祝世禄亲题“赤水玄珠”书签,其医案被医家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