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休宁36:历史人物——朱简
朱简(约1570~?)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县城北门人。为明末杰出的印学家。能诗善文,喜爱篆刻,尤其擅长古篆。在篆法上,以古玺文字仿战国小玺格式,涉笔成趣,灵活多变。并以江苏太仓赵宦光草篆入印,追求“奇”“委曲”“古拙”的意趣。草篆比正篆来的自由,更能配合点画之间的关系,增强字与字之间笔势的牵连呼应、顾盼。为配合草篆的趣味,开创一种短刀碎切技法,篆刻时改变运刀方式,持刀向下压切,稍微前推,进刀的长度较短,长的笔画需用数刀连接刻成,刻出来的笔画由于线条呈现不规则的弯曲,长的显得苍老,短的显得平实,从而使笔画线条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涩滞苍莽的金石效果,开启以刀见长的“刀笔结合”新风气。这种刀法被后来的丁敬所吸收,又经浙派群体日臻完善并推向顶峰,成为篆刻主要刀法之一。
著有《印品》《印章要论》《印经》《印学丛说》《菌阁藏印》《修能印谱》等理论著作,对古玺考证、章法艺理等多有论述,见解独特,立论精辟,并敢于对当时的名家篆刻展开有理论依据的批评。篆刻的刀法是一个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但他却说得具体明确:“我所讲的刀法,就像写字一样,要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完成笔意,不是故意做作。”主张以刀法表现笔意来评定印章品级,他认为刀法中既能传笔意而又浑融的最好,那种像锯齿、燕尾的刀锋是不懂刀法,那种像墨猪、铁线一样的无刀锋是庸俗。同时,对识字用篆极为重视,强调识字用篆的重要性。反对印章杂体,主张同一方印章要保持文字的统一性,一方印章用先秦大篆,便应该全部是先秦大篆,用汉代缪篆,就应该全部是缪篆。他批评文彭、何震的印章“朱文杂体”“板织歪斜”,就是从篆法角度评论的。正因为他对篆法的重视,留心研究各种文字,在明万历时大家都不认识战国玺印的情况下,他却在《印品·发凡》中提出“璞极小而文极圆劲,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的观点,发前人所未发,体现了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