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溪口镇: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生态蝶变密码

作者:汪士奇 吴顺来 发布时间:2025-10-09 09:17 信息来源:溪口镇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寒露”时节,海拔1075米的仙姑尖山脚下,云雾缭绕间隐匿着一座宛如世外桃源的古村落——溪口镇中和村。这里山峦叠翠、森林覆盖率高达92%,1110亩茶园沿山势铺展,373户1218位村民曾世代守着这方绿水青山,却因生产力低下、产业单一,一度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而如今,这个古村落已实现“华丽转身”:2020年整村脱贫,2024年末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4万元,村民住进粉墙黛瓦的新楼房,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其蝶变密码,藏在党建引领、科学规划、文旅融合与产业联动的生动实践中。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2024年6月,第九批驻村工作队进驻中和村后,将党建作为激活发展的“第一引擎”。村“两委”与工作队协同发力,聚焦“人才、治理、基建”三大关键,重塑乡村发展内核。一方面,优化班子结构,村干部平均年龄降至44岁,年轻干部带来新思路、新干劲;另一方面,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季度环境整治”,清理河道垃圾、规范公路沿线堆放,推动村庄从“面子”到“里子”焕然一新。更关键的是,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凝聚起村民“跟党干”的共识,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科学规划:绘就全域旅游“路线图”。中和村将高山云雾滋养的“龙潭”“齐云潭”“百丈冲”“不老泉”生态景观,构成了不可复制的“山水画卷”。2024年,村两委立足优势,制定“123456”全域旅游提升计划,用具体项目激活沉睡资源:新增盘山公路错车位27个,解决游客通行难;修缮源头至仙姑尖古道,串联历史足迹;修复3座古桥,保留乡愁记忆;建设4个停车场与公厕,完善配套服务;改造5家民宿及旅游服务中心,提升接待品质;打造仙姑河两岸景观带,让游客“移步换景”。从“养在深闺”逐渐走向“开门迎客”新气象。

文旅融合:激活特色资源“新动能”。有了基础设施支撑,中和村进一步挖掘“天然氧吧”与古村落文化内涵,走差异化文旅路线:推出古道、古桥、龙潭等古韵探秘游和森林漫步、氧吧吸氧康养体验游。并结合当地饮食文化打造“一桌餐”“火房宴”等特色产品,让游客既赏山水又品乡愁。同时,该村借力新媒体传播,通过抖音网红打卡、短视频推广,吸引运营商家考察合作,知名度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成为村民增收新渠道。

产业联动:拓宽多元增收“致富路”。 中和村的振兴,不止于旅游。村两委深知“绿水青山”需转化为“金山银山”,更要激活多元产业。该村投入50万元建设茶叶农产品一体化厂房,引进毛峰、红茶两条生产线,提升茶叶加工标准化水平,“高山云雾茶”品牌更响亮。以入股53万元形式参与“大唐生命源矿泉水公司”扩建,新增2个“304不锈钢”取水罐,取水容积增加200立方米,矿泉水产能翻倍,村集体通过分红增收。鼓励村民发展泉水鱼、生猪、鸡鸭养殖,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拓宽收入来源。

在多业并举下,中和村村民腰包越来越鼓起来,曾经的树皮屋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的两至四层粉墙黛瓦新房,新式家具、厨具、冰箱、水冲式卫生间一应俱全。彻底告别贫困,迈入富裕村行列。从中和村的蝶变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禀赋、凝聚发展合力。党建引领把准方向,科学规划锚定路径,文旅融合激活特色,产业联动夯实根基,最终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村民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