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信息

青春显担当 非遗焕新彩——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实践团队赴鹤城乡参加社会实践

作者:文/刘瀚泽 马艺珂 图/吕秋娴 发布时间:2025-07-11 10:41 信息来源:鹤城乡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7月4日—8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实践团队赴鹤城乡,通过创作编排舞蹈影像作品《生生不息》,创新性活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板凳龙。这支名为“衍衍不断,生生不息”的队伍,以所学专业知识赋能文化传承,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与使命担当。

(团队成员与左右龙村民共同舞动徽州板凳龙)

深扎沃土:躬身实践锤炼青春担当

团队驻扎徽州板凳龙发源地——鹤城乡左右龙村,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光武指导下,系统研习这项距今500余年的民间艺术。成员日均调研8个多小时,精准掌握了板凳龙的历史沿革、表演技艺、制作工艺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在扎实调研基础上,团队秉持守正创新原则,对板凳龙进行艺术再创作,精心编创舞蹈动作。成员们在近40℃高温环境中反复校正板凳龙舞动轨迹,以严谨态度守护文化本真。“青年就要‘自找苦吃’”,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唯有脚沾泥土,方能感悟非遗文化蕴藏的民族基因。”

(团队成员在鹤城乡张氏宗祠录制舞蹈影像)

守正创新:青春智慧激活文化基因

面对非遗传承的时代课题,团队创作编排了舞蹈影像《生生不息》。一方面守护文化根脉,完整保留了徽州板凳龙的文化精髓及传统阵型;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手法编创融合传统元素、传统美学进行创新性表达,同时突出新质生产力,运用运动相机和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实现视角和空间变换。舞蹈演员们自信满满,彰显出新时代青年作为“龙的传人”的文化自信。该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型探索,彰显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团队成员在休宁县鹤城乡左右龙村开展排练工作)

多维赋能: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篇章

团队实践成果形成立体化矩阵,有力服务地方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文旅融合见实效方面,在拍摄地左右龙村积极推进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效推动了村落活化利用与知名度提升,带动当地旅游人数显著增长,吸引多所院校前来开展研学活动;人才培育立长效方面,团队14名舞蹈专业成员均系安徽师范大学安徽非遗传统舞蹈青年社骨干,其专业实践直接服务于安徽非遗舞蹈基地建设,为地方文化传承储备了青年力量。

(团队成员在休宁县鹤城乡左右龙村开展排练工作)

挺膺担当:汇聚文化传承青春力量

“以我青春之火,点燃文化传承之光。”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队伍表示,将继续深耕专业领域,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的青春接力中焕发勃勃生机、生生不息。

(团队成员向徽州板凳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板凳龙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