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口镇黄三村乡村振兴“菌”力十足
近日,走进流口镇黄三村食用菌基地,田间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布,村民们忙着卸载、规范摆放从养菌棚转运来的菌棒,繁忙有序的劳作景象扑面而来。在这里务工的潘大姐一边娴熟地摆放菌棒,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以前在家只能四五月份采点茶,一年剩不下几个钱,现在不仅能挣钱,还能学技术!”这生动的场景,正是黄三村以菌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黄三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创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基地+农户”等模式,有效整合分散农户资源,组建“发展共同体”,并成立黄山市新安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该村率先试种黑木耳取得成效,今年进一步拓展品类,尝试林下种植红托竹荪,并成为皖南山区首家实现林下红托竹荪成功种植的村庄。同时,该村还实现“本土菌棒本土生产”,从菌棒生产、杀菌、接种到养菌的全流程均在村内完成,不仅大幅降低农户种植成本,更带动农民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过去,当地农户种植食用菌多依赖传统经验,产量波动较大,产业发展稳定性不足。第九批驻村工作队入驻后,坚持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精准掌握农户需求与产业痛点,明确“产业持续发展需科技人才支撑”的核心思路。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工作队成功引入黄山学院2名教授及1名博士组成的技术团队,聘请其担任技术顾问,还推动黄山学院科技驿站在村内落户,为菌产业发展筑起了坚实的高校技术人才后盾,让科学种植替代经验种植,破解了产量不稳定的难题。
为切实解决农户“种得好、卖得出、能赚钱”的核心诉求,工作队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对黄三村上三峰道班进行改造,建成农产品精加工厂。该加工厂的投用,有效打通菌菇“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实现“菌菇产得出、售得好”,让农户种植更安心,既显著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增效。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黄三村菌产业凭借“接地气、能致富、可持续”的鲜明优势,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如今,“产业兴则菌业兴”的良性发展循环已初步形成,正为黄三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菌”活力,照亮村民的幸福增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