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所在地万安镇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东3公里,是古徽州的重要商埠和水运码头,四大名镇之一,休宁九大街市之首,民间有“小小休宁县,大大万安街”之誉。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8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万安罗盘的主产地万安老街先后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磁性指向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至迟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知道磁石具有指向性,并能够大致判断磁石的南北方向极性。在此认识基础上,东汉时期即发明了实用的磁性指南器“司南”,约在唐代发明了磁罗盘。罗盘是利用指南针原理制作的一种传统工具,既用于航海辨别方向又用于城市乡村建筑选址定位。罗盘在其发明初期,主要被用作勘察选定“阴宅”(即墓葬)、“阳宅”(即房屋)的位置及朝向的工具。由于其指向性好,使用方便,很快即被应用于天文、地理、军事和航海等活动中。中国古代罗盘按产地划分有内地型和沿海型两类,徽州休宁的万安街即为内地型的中心,所产罗盘以其设计独特、选材考究、制作精良、品种齐全而闻名于世。万安罗盘被使用者奉为正宗标准产品,享有“徽罗”、“徽盘”之称誉。
万安是现今全国仅存的手工制作罗盘的产地。万安罗盘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严格规范,技艺精湛缜密,所制罗盘、日晷等产品规格全、品种多、精度高,是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和遗存标本,是风格独特的徽州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特点,其选料、车圆成坯、分格、清盘、书写盘面、油货、安装磁针等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万安罗盘历史上著名的字号有方秀水、胡茹易和吴鲁衡。吴鲁衡罗经店生产的罗盘、日晷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这也是中国工艺品首次获国际大奖,清康熙年间万安罗盘业生产的一具“徽盘”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万安罗盘制作业至迟始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叶。后受太平军与清军在皖南争战的影响而衰败,民国初年又重振辉煌,并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初。一度停顿后,于1982年恢复生产。万安罗盘制作工艺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这里之所以成为中国罗盘的主要产地,与古代徽州科技的发达有密切关系,还受新安理学的影响,与徽州人特别崇尚风水和徽州多风水师有关。源于程朱理学的新安理学在徽州盛行近700年,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极其深刻,使得这一地区的风水习俗相沿不衰。徽州山奇水秀,更为风水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大好舞台。徽州人对风水的追求以及风水师的层出不穷,加之徽商兴起后的大兴土木,都为罗盘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万安罗盘业应运而生。
罗盘由磁针和方位盘构成,前者指示方向,后者确定方位。磁针的形状有缝纫针形、箭头形和铁丝条形等多种。万安罗盘的磁针呈铁丝条状,指南的一端涂以红漆。根据磁针装置结构的不同,罗盘被分为“水罗盘”和“旱罗盘”两类。根据罗盘的直径尺寸分,约有几十种,即2、2.5、3、3.5至16英寸。按盘式分,主要有“三合盘”、“三元盘”、“综合盘”“玄空盘”、和“朱子盘”等。
罗盘的盘底通常为圆形,早期用青铜铸成,名为“铜盘”;后来采用木材制作,称“木盘”;因其表面涂刷油漆,又称“漆盘”。近代还有用象牙、塑料等材料制作盘底的。万安罗盘主要以优质木材“虎骨木”[学名重阳木B.Polycarpa(Levl.)Airy-Shaw]和白果木(银杏树)两种,制作盘底,外面涂以桐油和清漆。罗盘的盘面上,从中心向外作若干个同心圆,除中心部位做成圆形凹槽(即天池)放置或安装磁针。依次由里向外按圈分层,早期分层少,只一二层,后渐增多达几十层。由于各家所依据的风水理论不同,制作的罗盘分层分度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有所谓“正针”、“缝针”、“中针”、“天盘”、“地盘”、“人盘”等堪舆标准之争议,其中较有影响的一派主张三针合用(术语称“三合法”),其盘式以万安罗盘为标准。清代张公中《堪舆辟谬传真》云:“罗盘之制,有建盘、徽盘种种之异。三合法当以休宁汪制之徽盘为主。”由此足以说明万安罗盘在明清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万安罗盘制作对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有严格的操作要求:第一道工序是选料,首先是精选坯料进行裁制,因罗盘对木料要求很高,必须选用质地坚韧、细密不显纹理的特等木料,一般选用虎骨木、白果木,根据不同直径、厚度、锯好罗盘毛坯,刨平木坯表面。第二道工序是车盘,将木料毛坯用车床车圆成型,并挖好装磁针的圆孔,而后以细砂纸和木贼草(亦为一种中草药)磨光。第三道工序是分格,依照不同型号、盘式的图谱,从同一圆心以长短各别的半径划圆周为横格,再按阴阳八卦、天干地支等刻直格。依推数派系,诸家盘式分别刻画,不许有细微的误差。第四道工序是清盘,将盘面刻画处渗黑处理,并清理干净,以细砂纸和木贼草再次磨光。第五道工序是写盘,尊照秘藏图谱,用毛笔蝇头小楷,依各种盘式书写分格中的内容,这是很见功力的一道工序,须严谨细心,端正无误。第六道工序是油货、又称抹油,包括熬炼桐油,是一个独特的传统工艺。需要反复抹油,其技艺超过对一般漆匠的要求。罗盘光亮度全凭这道工序,油得好的罗盘百年后仍光洁清晰。第七道工序是安针,这是最关键的工序,一般由店主亲自在秘室内单独操作。为使技艺不致泄秘外传,传统老店采用“传媳不传女”的规矩。先将钢针置放在祖传天然磁石上使其磁化,吴鲁衡店中的磁石,源自天外陨石,磁化的磁针具有灵敏度高,永不退磁的性能,是其“镇店之宝”。磁针安时要精密地测定针的重心,然后牢固的安放在圆孔里,而且不能使支点产生阻力,以便于指针自由转动。磁针装毕,最后封盖圆玻璃片。一具罗盘便制作完成。
万安罗盘制作工艺及其产品是历届国际周易研讨会的指定考察项目和使用产品。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为人们研究中国罗盘发展史、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中国科技史、中国社会史、中国建筑史和中国民间工艺史,研究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和古代徽州乃至于中国东南地区的地域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2006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