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保健佳肴 “板桥泉水鱼”

好山好水养好鱼 李澎/摄
板桥泉水鱼早在南宋时就有喂养,因终年少见阳光,生活在海拔300至800米、清冽冷幽的山涧中,鱼体色泽乌黑,故又称“板桥黑鲩”。一年生长不足半公斤,从鱼苗长到两公斤成鱼至少需五年时间,故此特显珍稀。江南有名的文人、美食家谈正衡先生,在他的《梅酒香螺嘬嘬菜》一书中,就将板桥泉水鱼列入江南著名美食之一。
板桥乡地处新安江四大源头之一的浙水源头。浙水源自海拔近千米的浙岭。浙岭是新安江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为春秋时期“吴楚分源”之地。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峰秀石奇、徽杉似海、云烟氤氲、生态绝佳。千沟万壑的崖隙间,汩汩渗出的山泉水,甘甜可口,千回百转,形成飞泉流瀑,一路欢唱,缭绕在山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水意涣涣。

板桥传统山泉流水养鱼池 孙胜/摄
聪明勤劳的山民巧借地势筑建鱼塘,大小各异,千形百状。有几平米,也有几十平米,石砌护岸,青石为底,清澈可见。清冽泉水从进口入,在塘中打个旋,从出口流出,不溢不漫,恰似宝匣。塘中的鱼儿,几十上百,红黑相间,泰然处之。驻足鱼塘,但见“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恰然不动”“忽而远逝,似与游者相乐”……颇有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情趣。

五十多岁的“状元鱼王” 黄影/摄
如今行走村中,还能见到“重量级”的巨鱼,十几、二十斤不等,还有更大的。板桥乡梓坞村汪长生家中,有两条大鱼,其中的一条鱼长达1米多,重达40余斤。据说是他女儿当年出生时养的,如今女儿 50多岁,“鱼王”也50多岁。

昔日草鱼变“金”鱼 姜不辣/摄
泉水鱼由于产量少,故显金贵,它的价格是市场同类鱼价的四至五倍。一条普通的泉水鱼就要几十至数百元,平时村民自己都舍不得吃,只有节日或尊贵客人来访,才会捞上一条待客。当地还有一习俗,中秋节新女婿上门必须要送上“泉水鱼”。

“一鱼三吃”皆佳肴 盛红兵/摄
泉水鱼的吃法多样,可清蒸、红烧或粉蒸等。当地厨师烹饪泉水鱼方法独特,会放上一些紫苏、香苏等配料,起锅之时,则香气四溢,色味俱佳,令人食欲大振,成为集产地、水质、品质、养生“四大原生态”为一体的食疗保健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