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2023年农家书屋工作总结
休宁县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已实现153个行政村全覆盖,全县书屋藏书量40余万册。今年全县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工作在市局指导下有明显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升农家书屋阵地
不断提高书屋阵地设施建设,保障所有书屋均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图书室、有“农家书屋”标牌、有图书柜、有阅览桌椅、有制度,有专兼职管理员。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室等作为书屋的场所,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开展活动。今年对五城镇五丰村、渭桥乡倪湖村等多处农家书屋提升改建,投入资金30余万元,充分发挥了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了乡村书屋阅读空间。
二、加强书屋管理与服务
1.进一步规范管理队伍。今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势聘用村级文化协管员40余名,承担所在村农家书屋运行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资金保障,确保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工作正常运行。其余各村均配备了兼职书屋管理员;今年5月19日组织全县农家书屋文化管理员培训会,进行业务指导、重点阐释,强化队伍凝聚力,提升业务水平;开展了农家书屋管理员绩效考核工作,评选出优秀管理员,促进书屋管理队伍健康发展,规范书屋运行。
2.强化书屋运行维护。要求各农家书屋必须做到每天开放,对上架图书及时做好登记更新。利用“安徽省农家书屋监管平台”监督书屋开放签到情况,实行每天通报2次制度,今年全县农家书屋开门率达82.96%,同比增长9.7%;严格控制图书入库渠道,所有的图书均由县图书馆同步录入系统,日常对书屋图书分类入库、借阅登记、开放利用等内容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遗失、损坏现象;组织县图书馆对书屋开管理指导,从整理归档到登记目录、从借阅管理到日常维护,确保农家书屋规范有序运行。
3.完成图书更新工作。根据省市部署安排,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省新闻出版局推荐目录中选择60种图书,并积极筹措资金,另外新增乡村振兴农业科技类图书10类,订阅1份报刊,充分满足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累计更新图书近1.07万册,进一步丰富书屋图书种类,努力将书屋建设成为乡村文化阵地坚实堡垒,农民的“精神粮仓”。
三、丰富农家书屋活动内容
1.将农家书屋阅读活动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结合,形成党员、群众共同学习的氛围,不少农家书屋依托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开展体育锻炼、文化汇演、电影观看等活动,动静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体验。
2.在外出人员较多的书屋点,指导书屋点安排专人为留守儿童提供贴心服务,各乡镇均积极组织开展暑期公益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留守儿童来书屋读书,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均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将县级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利用乡村书屋开展阅读、歌咏、手动等各类文艺活动,起到良好的效果。
3.积极组织县图书馆开展与农家书屋互动交流,定期送图书到农家书屋,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的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加深了各个农家书屋间的图书交流活动;今年开展的“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儿童读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共向省数字农家书屋平台申报作品200余幅。
四、存在问题
1.农家书屋运行管理资金不足。每年下拨的农家书屋维护资金主要用于出版物更新、数字书屋系统维护方面,大部分书屋管理员由村干部兼任,难以保证书屋开放工作有序实施。设置专职书屋管理员的书屋运行维护费用主要由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承担,覆盖率有限,制约了书屋工作成效。
2.部分书屋管理水平不足。部分乡镇因分管、文化站负责人、村两委人事变动,造成工作衔接不畅,新任管理员往往在日常维护中,对管理系统平台不能熟练操作,影响了乡镇(村)书屋签到开门率。
3.部分书屋活动内容有待丰富。部分村留守人口较少,缺乏具备一定管理能力、文艺才能的文化骨干,书屋活动主要依靠县级部门组织指导,资源输送,各乡镇农家书屋开展活动质量不高、形式单一,未能充分利用书屋资源,难以形成有效影响力。
五、下步工作措施
1.不断强化书屋阵地建设。保障资金投入,结合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项目,强化组织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新颖的书屋设计风格环境,具备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服务,吸引更多村民走进书屋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从事其他文艺娱乐活动。
2.强化书屋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村文化协管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农家书屋管理水平,严格贯彻实施书屋管理员绩效考评制度,筛选出真正履职尽责的人才,促进书屋效能不断提升。
3.探寻书屋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农家书屋运行管理工作制度,从人员管理、资金保障、绩效考核等方面规范书屋运行,结合文化管理员管理实施办法,形成统一完备的乡村书屋工作制度体系,确保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