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52034/202408-00044 信息分类: 义务教育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发文日期: 2024-08-19
发布机构: 休宁县教育局 发布日期: 2024-08-20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休教教秘〔2024〕42号 词: 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实施方案(试行)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关于印发《休宁县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作者:休宁县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4-08-20 16:18 信息来源:休宁县教育局 阅读次数:

 关于印发《休宁县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义务教育学校:

根据《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2024年工作要点》(皖教五大行动组办〔2024〕2号)要求,我局制定了《休宁县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休宁县教育局

2024年8月19日

休宁县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实施方案(试行)

为认真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我县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根据《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2024年工作要点》(皖教五大行动组办〔2024〕2号)要求,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体育实施方式,在全县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提升青少年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与健康学科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身体健康、体魄强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范围

全县义务教育学校

三、基本原则

(一)一校一案。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一地一策》“一校一案”,精准科学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制度保障。

(二)高质高效。坚决杜绝形式主义,避免出现为开设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而拼课时、凑师资、重形式、轻质量的现象发生。按照“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和“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三)统筹兼顾。各学校必须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或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结合实际、因材施教,让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体质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享受运动的快乐。

四、主要措施

(一)创新落实体育课时。各校可结合实际,探索长短课结合、走班开课等方式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构建校级义务教育三级课程一体化建设,科学编排体育课。严格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上、下午各开设1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保障学生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体育家庭作业设计,鼓励家庭制定学生课后和节假日体育锻炼计划。

(二)特色构建体育课程。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健康知识+专项运动技能+x”体育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组织方式,探索实施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体操等专项运动技能。支持和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开发形式多样、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特色体育课程和特色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向“一校多品”发展新格局,激励每一个学生至少拥有2项体育特长。

(三)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分类别、多渠道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公办学校由县级统筹,着眼长期、长远,科学配置教师编制,根据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要求,有计划招聘、配齐体育教师;民办学校发挥自身灵活办学机制,结合自身实际补齐、补足体育教师。鼓励学校借助AI智慧体育平台或国家、省级教育资源平台,解决部分体育活动课的师资不足。按照“一校一品”发展思路,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根据项目聘请符合资质条件的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方式进行授课,确保体育课堂品质实效。

(四)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在短时间无法改变场地设施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课时安排、最大化利用现有场地等做法灵活上好体育课。一是鼓励和支持学校利用地下、楼顶等空间建设体育场地;二是支持学校租用就近合适场所作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或与周边学校、社区等共享共用公共体育场馆。

(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全周期体质健康档案,为科学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依据。建立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机制,制定体育课程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将评价导向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从运动能力的发展、健康行为的形成、体育品德的养成,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注意过程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相结合。对未落实每天开设1节课(体育活动课)的学校两年内不得申报涉及体育类的评先评优等。对学校在体育课开设上弄虚作假、实施“阴阳课表”等情况,一经查实,将按照规定对学校及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各校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统筹推进部署,明确学校的职责,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每年提炼一个典型经验。坚持“一校一案”,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请于2024年8月23日前报县教育局教育股备案。

(二)经费保障。学校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学校空间资源,积极挖潜扩容,开辟体育课教学和活动场地;通过优化体育课编排、错时高效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场地,最大程度提高场地利用率。学校要综合利用县域内公共体育设施,加强与周边学校、公共文体设施的合作共享,为学校体育活动争取更多场地设施资源。通过创建省、市级体育传统校,吸纳退役运动员等方式争取项目资金和器材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试点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三)师资保障。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小学至

少按每5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初中至少按每5—6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未配足配齐体育教师的学校,应加大体育教师的招聘力度。重点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配置和培训,提升区域内教师编制使用效能,统筹教师“走教”“轮岗”“转岗”、合理调配体育教师课时量、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开展辅助教学,着力解决好因体育课时增加体育教师配备问题。畅通体育教师入职渠道,改革体育教师招聘方式,学校可根据工作实际,招聘优秀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持有体育学科教师资格证的退役士兵,返聘退休教师,确保体育教师配备到位。鼓励有体育特长的老师兼职上体育课,作为体育教师的补充机制。鼓励将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评优评先给予一定倾斜。学校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

(四)教学保障。学校要坚持体育课质量两手抓,制定不同学段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科学制定体育课运动负荷,创新开展体育课教学,不断丰富体育课组织形式,探索学科融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和熟练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因天气等原因影响室外体育课正常开展的,要充分利用教室、室内场馆、功能室、学校架空层等场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活动,优先确保学生当天的体育活动需求。

(五)安全保障。针对特殊体质、身体不适学生,学校和体育老师要给予关心关注。体育活动前,学校相关部门、体育老师要对场地、器材等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无安全隐患。要严格规范第三方体育类培训机构遴选工作。加强日常监管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严禁无资质机构进校园。全面落实体育教学安全防范措施,杜绝因体育教学活动引发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