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90后退伍军人的多面创业人生—扎根乡土助力乡村振兴 跨界融合推动教育发展
在休宁县万安镇古楼村,有一位90后退伍军人汪亚平,他凭借敢闯敢拼的坚韧精神和深厚的赤子情怀,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开启了一段独特的创业之旅。他将军人的坚毅品格融入乡村振兴事业,以跨界思维探索出多元发展路径,在当地产业振兴和教育创新领域成绩斐然。
2016年,怀揣着对乡土的热爱,汪亚平注册成立了休宁县十八画生家庭农场。这个名字富有深意,源自伟人毛泽东"二十八画生"的笔名,既是对先辈精神的致敬,也承载着他在新时代农业领域大展宏图的志向。农场占地30亩,建有高标准钢架大棚,专注于脱毒草莓种植。他创新采用"休闲采摘+品质农业"模式,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23年,农场成功获评省级示范农场。2024年,汪亚平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创新实施"草莓-西瓜"轮作模式,亩效益突破2万元,带动周边10余名村民灵活就业。
退伍不褪色,军魂永在心。他利用部队所学,积极参加军地联合组织的学生军训,十余年来共辅助休宁、海阳中学等周边学校军训30多批次1500余人次。他认为:军训不只是简单的队列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2023年,汪亚平与战友联合创办休宁县福祥源军事拓展训练基地,将军事化管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这个40亩的训练基地,每年暑期接待200余名学员,通过军事夏令营有效锤炼青少年意志品质。该基地不仅解决了本地部分就业问题,还填补了县域素质教育的空白,赢得了家长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基地以“军事研学+乡村旅游”的运营模式,年接待量可达上千人,是一家集国防教育、军事训练、青少年素质拓展为一体的军事管理训练基地,也是休宁县首家以军事为主题的沉浸式军事研学基地。
令人惊叹的是,汪亚平还颇具艺术才华。作为屯溪区美术家协会理事、黄山市美协会员,他以刀笔为媒介,创作了许多反映农耕生活的艺术作品——田间劳作的农民、鲜红饱满的草莓、生机盎然的田野......都成为他画笔下动人的素材。他的雕刻作品同样独具匠心,桃核微雕、手串雕刻等手工艺品,既具艺术价值又充满乡土气息。
从保家卫国的军人,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再到现代农业的探索者、素质教育的开拓者以及乡土艺术的传播者,汪亚平以多元身份彰显了新时代退伍军人的担当。他如同家乡土地上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用实际行动表明:退伍军人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创新源泉。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家乡建设,共同描绘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虽然汪亚平不能被称为绝对意义上的标杆,但他的精神和行动无疑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激励着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敢探索、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