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休宁县中小学“欢乐校园”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中小学:
根据黄山市教育局、黄山市科技局、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黄山市体育局、共青团黄山市委员会五家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欢乐校园”行动的通知》(黄教基秘〔2024〕55号)精神,结合休宁县实际,制定《休宁县中小学“欢乐校园”行动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抓好落实。
休宁县中小学“欢乐校园”行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聚焦县委县政府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县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根据《关于实施中小学“欢乐校园”行动的通知》(黄教秘基〔2024〕55号)要求,结合休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欢乐校园”行动,推动全县中小学课内提质增效,课间健康阳光,课后丰富多彩,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推动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工作任务进一步有效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具有休宁地域特色的教育品牌进一步树立。
二、行动主题
阳光快乐 健康成长
三、工作举措
(一)系统优化德育实施路径。深入推进活动育人。利用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利用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日、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入学、入队、入团、毕业、14岁集体生日、18岁成人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教育活动。多途径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依托“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中考和高考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利用皖教云平台、《教育第一线之心理健康》专栏节目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
(二)全时段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鼓励高中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有效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因地制宜保障学生课间活动。鼓励班级设置“欢乐体育角”,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器材,放置魔方、跳棋、沙包等物品,引导学生参加简单体育游戏和体验活动。合理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精心设计大课间活动模式,除统一设置操舞类集体运动以外,也可以按照每月一内容的方式将快乐足球、魅力篮球、花样跳绳等多种体育活动纳入分班级大课间活动。进一步丰富体育类课后服务内容,应设置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等项目;鼓励结合当地实际设置武术、棋类、射艺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有条件的学校设置手球、体操、轮滑、定向越野等项目。结合实际开展体育文化讲座,传授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积极构建完善的“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形成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推动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建立健全家校协同联动机制,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家庭制定学生课后和节假日体育活动计划。
(三)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相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每周开设美育课程,一至四年级开设4—5节,五至六年级开设3—4节,七至九年级开设2—3节。普通高中要统筹设置美育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可安排一门36学时的必修课程,或一门18学时的必修课程和一门18学时的选择性必修课程。积极提供艺术类课后服务,可以开展合唱、合奏、参观场馆等美育实践活动,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民乐、戏曲、剪纸、陶艺等民俗体验活动。定期举办面向人人的学校艺术展演。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展演展示活动,县级每年举办学生艺术展演。通过培养评选美育特色学校、社团,搭建中小学艺术活动展示平台,推动实现校校有品牌、人人有特长。发掘在地文化,推进有条件的学校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交流合作与双向互动,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艺术场馆,推动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优化美育特色研学活动。
(四)着力推动科学教育加法实践。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举办科普讲座,组织科学实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探索“学校+科学教育场馆(基地)共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城乡科学教育联盟”等创新模式,建立校内外常态联动机制,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科学活动。
(五)做深做实劳动促进行动。开齐开足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每学年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组织小学低中年级参加校园劳动,组织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家校社协同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生产劳动、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到农村地区土地、山林、草场等参加学农实践,到城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经历劳动过程,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
四、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2024年9月):制定印发实施方案,部署启动“欢乐校园”行动,建立工作调度推进机制,组织各中小学“一校一案”谋划制定落实方案。
第二阶段(2024年10月至11月):各校有序实施“欢乐校园”行动,按照部署及要求逐项推进,一体推动县域内中小学有效落实工作安排。
第三阶段(2024年12月):各校报送典型案例、特色活动,推广经验做法。
第四阶段:各校持续实施推进“欢乐校园”行动,总结巩固工作成效,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落实落细各项行动举措,促进“欢乐校园”行动常态化开展。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校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调度指导“欢乐校园”行动实施,将“欢乐校园”行动与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一体推进。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县教育局负责联系相关部门,争取工作支持,指导中小学“一校一案”地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组织实施,指导家长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推动社会资源开放共享,统筹用好社会育人资源,深入细致抓好各项任务举措落实。
(二)加强条件保障。县教育局统筹调配师资,组织开展艺术体育教师培训;开展学科教师素质与能力监测,提升教学与专业能力。加强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建设,保障教学需求。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广泛争取社会资助,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科学合理建设劳动教育场地和配备劳动教育装备,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三)加强监测评价。县教育局将“欢乐校园”行动实施推进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组织责任督学定期开展到校督导,对重要指标持续下降的学校,督促做好整改;纳入义务教育和高中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对“欢乐校园”行动实施成效进行过程性监测,科学评判学校重视程度以及工作成效。
(四)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向师生、家长宣传“五育并举”相关政策,认真做好“欢乐校园”行动实施背景、意义的解读工作。加强活动信息报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实施“欢乐校园”行动的典型经验,营造良好“欢乐校园”创建氛围
请各校于9月29日前报送落实方案至县教育局教育股,联系人:曹珍;联系电话:7511106;邮箱:7418810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