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优服务”!休宁县“送戏进万村”书写文化惠民新答卷
作为安徽省重点民生实事之一,“送戏进万村”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文化惠民全面覆盖的有力举措。为确保其发挥惠民实效,休宁县从院团采购到计划排定,从观众组织到现场监管全链条开启“高标准、精细化”的提质“充电”模式。随着最后一场戏曲演出在璜尖乡徐家村落下帷幕,休宁县2025年度“送戏进万村”民生实事任务圆满完成,全年累计开展戏曲演出153场次,直接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同时,积极拓展线上传播渠道,通过“文化云”、抖音等平台发布戏曲相关视频近50个,利用院团宣传矩阵直播93场次,吸引直播观看群众超5万人次,实现“线下惠民不打烊、线上传播广覆盖”的良好效果。
在演出院团采购环节,休宁县坚持“质量为王、优中选优”,严格设立准入门槛,将院团的服务年限与实战经验、过往荣誉与口碑、演员资质与表演水平等核心要素全面纳入采购评估体系,从源头为演出质量“保驾护航”。同时,按地域位置及村落密集程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分包,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营造公平透明、差异化发展的市场环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最终由3个院团中标服务,大幅提升“送戏进万村”整体效率基础上让文化服务更快、更准地送到群众身边。
演出计划安排上,休宁县创新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县级层面主动 “把总舵”,牵头与中标院团深入对接,结合当地农时季节、村民生产生活规律,协商确定全年演出的整体周期;乡镇层面精准“把分舵”,统筹辖区内各村的文化资源与场地条件,与村级干部密切配合,逐一敲定每个村的具体演出时点,确保演出安排既合理又贴心;村级层面细致“抓细节”,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的戏曲偏好、文化需求,量身定制演出节目清单,让“送戏”真正送到群众心坎。
除了事前的严格把关外,演出现场才是“送戏进万村”任务的关键。演出点位如何确定?现场观众如何组织?安全保障如何落实?群众满意如何保证?四个“如何”曾一度成为“送戏”中的难题,但经过一线工作人员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突破,各乡镇纷纷结合当地实际拿出了“优秀答卷”。在渭桥乡演出时,炎热的天气“愁坏”镇、村文化干部,下午演出烈日当空,晚上演两场来不及转场,送戏效率与观众体验之间矛盾凸显,面对这一“两难”局面,当地文化干部迅速转变思路、主动作为,将演出舞台搭进活动中心、搭在大桥底下等阴凉通风场所,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巧妙解决高温天气带来的演出难题,让观众能舒适看戏,还充分盘活了基层闲置的文化阵地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了“一举两得”。
在观众组织方面,五城镇的文化干部摸索出了一套“接地气、全覆盖”的有效方法,演出期间,除了公告栏、微信群广泛公示外,还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循环播报演出时间、地点,安排院团宣传车在各村巡回宣传,让信息“声入人心”。针对村里部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被高科技“落下”的留守老人,镇里的文化干部更是骑着电动车,顶着烈日走村串巷,挨家挨户的告知演出计划,用“面对面”的贴心服务、“唠家常”的亲切方式,让老人们都能准时到场过一把“戏瘾”。
“听到说今天村里送戏,我早早吃了晚饭就过来了”。在送戏现场检查时听到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大爷跟旁边的大妈高兴的说着自己的喜悦。这样的温馨场景在送戏的现场时时得见,这不仅得益于乡镇、村干部细致入微的组织工作,更离不开县级层面严格的监管保障。演出期间,休宁县创新采取“现场走访+云上监管+查看档案”方式保障演出质量,联合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开展现场演出检查7家次,云端监管19场次,督促整改车辆乱停乱放隐患、演出标识错误问题5个,收集“送戏进万村”满意度回执单153份,好评率达100%;动态更新“送戏进万村”省级平台档案数据,严格落实省、市、县三级联审机制。
为民惠民没有“休止符”,只有“不停步”的行进时,下一步,休宁县将继续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文旅+”跨界融合发展,创新实施“送戏+”多元化演出模式,联合景点景区、社区、街区、学校等地,融入特色主题活动,将戏曲演出与文旅体验、文化传承、社区服务、美育教育等深度融合,增加“送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