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51998/202505-00019 信息分类: 部门文件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发文日期: 2025-05-15
发布机构: 休宁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5-05-15
生效日期: 2025-05-15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休卫健函〔2025〕44号 词: 心脑血管疾病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关于印发健康休宁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

作者:休宁县卫生健康委 发布时间:2025-05-15 15:45 信息来源:休宁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阅读次数:

乡镇人民政府直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印《健康安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和黄山市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健康黄山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要求,为深入推进健康休宁行动,切实提升我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休宁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休宁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休宁县教育局

 

 

                                            休宁县科技商务工业信息化局         休宁县财政局

 

 

                                            休宁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休宁县民政局         

 

 

                                          休宁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休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休宁县总工会                休宁县红十字会

                                      2025515

健康休宁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实施方案(20252030)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印发《健康安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和黄山市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健康黄山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深入推进健康休宁建设,切实提升我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制定本方案。行动目标:到2030年,建立覆盖全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改善,居民心脑血管相关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一、实施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

(一)强化部门责任,落实健康政策。将居民心脑血管健康促进融入各有关政策,加大健康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场所数量和扩大覆盖范围,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低收费或免费开放。结合我旅游资源,推广健康旅游项目,如徒步健走、山地自行车等,吸引居民和游客参与健康活动,提升群众的健康意识。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新媒体和新技术推动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三减三健”核心信息培训全覆盖,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提倡科学运动,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到2030年实现县、乡二级全覆盖;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养有机融合,加大培养力度;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落实推广国家食品营养健康管理标准,强化食品营养标签的指导作用。鼓励销售低钠盐,做好低钠盐慎用人群提示预警。单位食堂、餐饮机构、养老机构等推广合理膳食。企事业单位完善职工年度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落实65岁及以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按国家标准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程,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广泛禁止烟草(含“电子烟”)广告,强化和推广戒烟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设置戒烟干预门诊。(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文化旅游体育局、教育局、县科技商务工业信息化局民政局、市场监管局、总工会、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树立个人健康观念,加强健康监测。提高心脑血管健康观念,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心脑血管健康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加强健康宣教,特别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认识。提倡居民定期健康体检。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综合评估,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倡导高危人群定期测量血压、血脂、血糖。推广个人定期自测血压、血糖,指导居民及时了解个人超重肥胖状况。(卫生健康委、教育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健康素养

()向公众提供权威健康知识。充分发挥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作用,利用“全国高血压日”“中国减盐周”“世界卒中日”“中国1120心梗救治日”等健康主题日,加大心脑血管健康科普力度,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到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有效提升居民对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等危害的认识。依托县中医医院构建中医治未病中心,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工作和日常生活方式中。(卫生健康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拓展健康知识传播渠道。丰富面向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各层面的健康资讯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引导群众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县卫生健康委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制作传播高质量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相关健康知识和信息。推进各医疗卫生机构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开展健康科普。建立并完善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科普专家库,发挥科普专家积极作用。各级工会组织开展面向职业人群的健康宣教,将健康生活方式理念融入当地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采取适宜的方式,在大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中普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常识。车站、商超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置相关设施,传播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相关健康知识。加强对各医疗机构和村(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对村(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健康宣教,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考核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产出更多权威健康科普作品。利用农村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普及健康教育活动。(卫生健康委、教育局、文化旅游体育局、总工会、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监测,不断提高监测质量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监测。持续监测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和主要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拓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网络,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监测,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和残疾等负担评估水平。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监测,并逐步扩大监测覆盖范围,2030年,覆盖全县。完善监测组织管理体系,落实各级监测责任,提高监测效率和质量。规范信息管理,保护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

四、强化关口前移,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

()拓展社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服务范围。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血压、血糖、血脂“三高共管”力度。鼓励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简称“两病”)一体化管理,在“两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础上,稳步拓展其他慢性病患者、重点人群有偿签约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两病”一体化门诊建设,依托医共(联)体等资源,为“两病”患者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开展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能力。到2030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70%,治疗率、控制率在2018年基础上持续提高,35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达到35%。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卒中门诊,加强高危人群健康管理,开展脑卒中预防和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管理。推广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管理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到2030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6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100%,村卫生室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80%。(卫生健康委负责)

()加大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力度。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持续推进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工作,逐步扩大覆盖面,2030,力争具备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干预工作能力立足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加强个体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综合评估,拓展机会性筛查。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完善产前诊断(筛查),加大先天性心脏病防控力度。(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

()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医防协作分工机制,逐步实现全程、动态的疾病诊疗、管理与健康促进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依托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院,发挥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作用,加强辖区内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统筹管理。各医疗卫生机构要不断开展继续教育、在职培训和质量提升,组织医务人员加强有关技术指南和操作规范的学习,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管理能力。丰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促进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推广智能化预防与诊疗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

五、完善急救体系,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

()加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逐步建立公众急救培训管理体系,加强公众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进景区,普及心肺复苏、脑卒中识别等必备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人群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将急救知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根据辖区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人口数量及密度、辖区面积、公共场所数量及类别等因素,科学规划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原则上配置比例达到每10万人10台,在人口密集场所、重要景区景点适当增加配置比例。设备所在单位应对配备的急救设备加强巡检,确保紧急时刻能取可用。推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AED地图”,通过地图软件、小程序、皖事通等自动定位、更新、显示和导航周边地区AED,为公众提供更加准确的AED地理位置服务。鼓励将公共场所AED地图”接入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实现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有效衔接、协同联动。选树群众性自救互救典型人物,宣传勇于施救的典型案例,倡导“关爱生命救在身边”文明风尚,不断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红十字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各有关部门配合)

()加强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畅通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加强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建设,到2025年,县人民医院建成规范化的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到2030年,县级医院卒中中心均开展静脉溶栓技术。鼓励建立胸痛和脑卒中“急救地图”,建设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实时交互智能平台,切实提高救治效率。(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或)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成效。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医疗质控中心县级全覆盖,针对重点病种和技术开展有效质控,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卫生健康委负责)

六、加强科技创新攻关,解决防治关键技术问题

加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研究协同网络建设。积极申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科技攻关方面的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发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在开展临床研究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提升我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卫生健康委、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组织实施

各乡镇各部门应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构建并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职责与分工,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与其他有关专项行动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指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妇计中心为技术支持单位在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针对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具体措施,要鼓励相关单位进行总结和记录,并深入学习、推广。各级技术支持单位应加强督促与指导,及时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