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打造特色康养试验园 赋能农业文旅融合发展
近日,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刘庭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联合黄山市休宁县白岳康养研究会,指导齐云山风景区设计栽培一块极具特色的试验园。
该试验园利用齐云山景区内约一亩面积的荒废坡地,通过栽培多样性原生草木植物,形成一块集食疗养生、特种经济和花事旅游为一体的“农业+文旅”特色康养试验园。根据规划,栽培的草木植物包括药类、花类、经济类等10余种,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品种的种植工作。
食药栽培“培”出好功效
“齐云山园林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各类木本和草本植物1300余种,其中许多品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为试验园的打造奠定了良好基础。”刘庭风教授介绍,此次种植的枸骨、栀子、白芷、零陵香、南天竹等都是中药材,具有很好的疗养功效,并且所有品种均取自当地,最大程度保留了其原生特性。
“规划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试验园内部植物群落的互补增效作用。”东北林业大学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教授、白岳康养研究会成员何淼解释说,栀子花喜湿润半阴环境,茶树冠层能为其提供遮荫,降低地表蒸发量,形成“上遮下护”的微气候调节系统;山腊梅与茶树根系分层分布,避免养分竞争,提升土壤利用率;栀子花中含有的栀子酮具有天然的杀虫作用,能有效抵御多种害虫的侵害。
科学的技术培育,将有效提升植物品质,进一步增强药材的疗养功效,为齐云山中医疗养奠定优良的物质基础。
特种经济“济”出产业链
试验园还栽培齐云山当地特种农业经济作物。其中,山腊梅叶片是齐云山特色茶香风茶的原材料,中草味中混合着清香,具有祛风驱寒、调节肠胃的功效;华茶22号品种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良种,通过技艺加工,可制成齐云山特色茶白岳黄芽。近年来,香风茶和白岳黄芽凭借清爽的口感和显著的养生功效,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试验园内部良好的生态系统,有利于齐云山特种农业经济作物的培优,提升作物品质。”齐云山风景区园林管理负责人宁新建举例说,栀子花释放的乙酸苄酯等成分可激活次生代谢途径,提升茶叶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山腊梅挥发油中的桉叶素具有抗氧化性,可抑制茶树叶片自由基积累,延缓叶片老化。
下一步,齐云山风景区将根据研究成果,统筹整合土地和农业资源,推广试验园创新技术,将特种农业经济与旅游相融合,打造集特色种植、产品加工、游客采摘和特色饮食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链,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花事旅游“游”出文化性
试验园将立体景观美学和花事旅游进行创造性融合。试验园整体呈“S”形,宛若一条游龙。位于坡地顶层的山腊梅形成金色花冠,与位于中层的深绿色茶树形成冷暖色阶对比,营造“龙腾云雾间”的动态意象;茶树叶片体现“龙鳞”状枝叶纹理,与周边丹霞地貌赤色岩壁形成“青龙盘赤岩”的视觉效果;位于底层的栀子花,与茶树绿叶构成“龙潜清波”的生态意境。此外,青冈树、樱花、兰花、白芷等植物构成“龙尾”“龙角”“龙额头”等元素。
“龙形象与试验园下方的龙王洞、碧莲池等景点相得益彰,寓意风调雨顺,进一步丰富了齐云山祈福文化内涵。”何淼教授补充道。
食品康养“养”出新天地
据了解,去年以来,齐云山风景区将康养文化作为推进文旅发展的重要引擎,成立了白岳人居康养研究会和白岳食品康养研究院,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2名医药、康养专家入驻。其中,白岳食品康养研究院立足齐云山自然与农业资源,创新研发基于中医学理论的系列性药食同源食品和“轻奢入口”康养食品科技平台。
“我们的初心就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深挖传统饮食文化,保证食品安全,实现食疗养生的原创作品,而齐云山农业文旅康养融合试验园的打造,标志着我们在文旅康养发展道路上已经迈出关键一步。”齐云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程银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