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东临溪镇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村委会:
为做好今年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工作,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洪涝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现将《东临溪镇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东临溪镇人民政府
2020年3月9日
抄报: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办公室
东临溪镇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应急预案
1基本情况
1.1自然情况
东临溪镇位于休宁县东南部,镇所在地距黄山市5公里,东与榆村乡,南与龙田乡,西与商山镇,北与屯溪区黎阳镇、阳湖镇毗连,地理位于东经118°10′至118°20′,北纬29°37′至29°42′。全镇镇域面积115.8平方公里,现辖11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5670户,总人口19894人。年初耕地面积881.9 公顷,林地面积9163.7 公顷。
(1)河流分布
根据休宁县水利区划资料,我镇处于率水上游地区。汊水河是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杨坑尖,由南向北流经璜源、源口、汊口、临溪、芳口注入率水,全长27.5公里,流域面积152平方公里;沿途有富溪河、贵河、太坑河、和坑河、盈丰河等5条较大支流汇入。朱村河发源于巧坑之上,途径巧坑、三村、一心 注入新安江,全长11.3公里,流域面积58平方公里。
(2)气象、水文
我镇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候16°,常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无霜期230天左右,70%的降雨集中在春夏两季。全年降雨日数一般为160天,最大降雨月一般为6月到7月。主导风向夏季多东、东南风,秋冬多西北、北风。由于处在南北过渡气候地带,受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的影响,多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一是春季连绵阴雨低温和倒春寒2—3年一遇;二是近几年春夏季洪涝灾害出现频率较高,大的洪涝灾害每2—3年一次,大风暴雨每年平均出现6—7次。据大阜雨量站10年气象统计资料显示,该地年平均降雨1650.8㎜,5-7月共出现暴雨洪涝灾害6次,以6-7月最多,约占5次。另据休宁县气象局近50年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东临溪镇日降雨量大于50㎜的年年有,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暴雨总次数的81%。大于100㎜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出现在6月最多,占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总数的70%;其次是7月份,占10%左右。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最大暴雨出现在1996年6月—7月,共降雨1120.5㎜,其中7月1日降雨量达173.6㎜;2000年6月26日凌晨2时至下午2时,12小时内降雨量高达260㎜,造成“7.1”和“6.26“特大洪水。三是秋季降雨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4%左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夹秋旱发生。
(3)地形地貌及土壤
东临溪镇属低山丘陵山区,全镇地势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间低。形成屯溪盆地一部分,盆地周围多为低丘和岗地,境内有赢尖、青龙尖、香炉峰、五显岭、东坡尖、鸡公尖、火焰尖等山峰。土壤主要有沙泥土、黄泥土。沙泥土分布于沿河田畈,质地轻、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差。黄泥土分布在远河阶地、低丘冲坞,质地粘重,通透性差,保水保肥性强。
水土流失情况:我镇地处水土流失易发地带,一是自然因素。该流域土壤母质类型多为泥质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的扁石黄红壤和侵蚀性黄红壤,地表覆盖没有破坏时,水土流失并不严重,一旦表土被破坏,一遇暴雨,土壤急速分解,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基本建设破坏水土资源。有些公路,尤其是村级公路,因陋就简,没有基本的排水、护坡、涵洞等水保措施,也无专人养护,一遇洪水冲击就崩垮,淤塞河道;三是乱倒垃圾、渣土,在河道内耕种作物,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一遇暴雨,就常常导致漫堤和溃堤。
1.2社会情况
(1)行政区划、人口分布
东临溪镇镇域面积115.8平方公里,现辖11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总人口19277人。沿汊水河干流两岸房屋依山傍水,人口密布,农田连片,共有人口8600余人(占全镇人口的45%)。
(2)耕地面积、产业结构
区域内有耕地面积881.9公顷,沿河干流两岸农田7500余亩,产业结构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农业基础较强,是黄山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给地。工业经济逐年提升,辖区内有五里亭经济新区、新安医药博物园。
1.3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1954年雨季早且长,雨量多且猛,强度大且集中。6、7月份共降雨1256.8㎜,期间出现9次暴雨或大暴雨,致使山洪暴发,成为历史上罕见特大洪水年。1969年6、7月份共降雨896.7毫米,6月29日、7月1日又降了166.5㎜的大暴雨,出现“7.5”特大洪水。
(1)典型山洪灾害情况,灾害类型及易发区
在山洪灾害中,有资料记载的以1996年“7.1”和2000年“6.26”洪灾损失最为惨重。1996年6月—7月,共降雨1120.5㎜,6月30日至7月2日连续三天降特大暴雨,其中7月1日降雨量达173.6㎜,造成“7.1”特大洪灾。
2000年6月26日凌晨2时至下午2时,12小时内降雨量高达260㎜,205国道中断5小时,全镇受损房屋867幢,200多名群众被围困达3小时。特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28处,道路摧毁1.3万多米,民用桥梁倒塌6座,冲毁碣坝28处,塘坝35口,护岸长10000多米,渠道100多处,早、中稻受灾面积达7210.8亩,绝收2020亩,冲毁双晚稻秧田760亩,全镇直接经济损失达1360多万元。
东临溪镇山洪灾害类型主要为短强降雨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并伴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恶性现象。山洪易发区为沿岸的低洼地带,现通过中小河流综合整治项目的改造提升,逐步改善了低洼地带的生态环境,避免了易淹状况。
(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1)山洪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东临溪镇镇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季风气候影响,暴雨形成主要有气旋雨、地形雨和台风雨三大类,多年平均降雨1500mm左右。4~7月多产生气旋雨和地形雨,降雨相对集中,山洪比较普遍,“清明”、“端午”前后发大水的可能性较大。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区域内人为破坏地表水土资源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行洪能力萎缩,加重山洪灾害,二是区域内现有的骨干水利工程较少,一般的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难以抵御洪水的袭击。
2)山洪灾害产生的特点
一是来势猛,消退快,成灾范围广,二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三是灾后恢复治理困难。
1.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为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损失,近几年来,东临溪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制定了一些可行性方案。主要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
(1)山洪灾害防御的工程措施
一是对汊水河、朱村河道进行治理,抓好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提高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尽量减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避免淤积下游河道。二是拓宽河床、疏通河道和砌筑浆砌石护堤。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护砌河堤2.5km。三是改善了防御山洪的交通条件,完善了通讯设施。开通乡村主要公路,基本上做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各村组都开通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移动通讯覆盖了全镇100%地区。
(2)山洪灾害防御的非工程措施
一是制定了东临溪镇山洪灾害紧急避灾预案。对易发生山洪灾害地段确定了人员、财产转移方案;对易产生滑坡、崩塌地区,确定了重点防治区,强化了地质灾害监测,制定了防治措施并明确了地质灾害监测人和防灾责任人。二是加强了预警预报,休宁县水务局在我镇设立了雨量自动采集点。三是建立了避灾组织机构,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四是组建了抗洪抢险民兵应急小分队,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五是加大了山洪灾害宣传力度,组织培训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御山洪灾害能力有所加强。六是实施了移民搬迁。我镇对坐落在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部分村民进行了搬迁。
(3)山洪灾害防御中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堤防工程:1996年“7·1”和2000年“6.26”洪灾后,汊水河道面目全非,已不能满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因此,2001年~2018年,县水务局和东临溪镇政府对汊水河护岸陆续进行了治理。
河道清淤:由于东临溪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汊水河沿河两岸任意倾倒、堆放废碴废料,使河道的泄洪能力大为降低。因此,应加大河道疏浚的工作力度,将河床中间的堆积物清至沿河两岸,使防洪堤免受洪水冲刷,增大河道的泄洪能力。同时采取严厉手段坚决制止沿河两岸任意倾倒、堆放废碴废料的行为,防止工矿企业废碴进入河道。
2.1 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东临溪镇成立水旱灾害防御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水旱灾害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1个30人应急抢险小分队。镇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负责人的水旱灾害防御指挥所。同时,各村成立以精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3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监测人员,确定一名信息联络员。
2.2 职责和分工
东临溪镇水旱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在县级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所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1)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河水位、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县防御中心、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机构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
应急抢险小分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息联络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2)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东临溪镇人民政府每年汛前以文件形式,明确水旱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成员及抢险人员名单,并公示联系电话。
3.1 临界雨量的确定
休宁县水旱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在我镇已建雨量监测预警系统,为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按照初步设计规划,参照我镇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当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我镇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不同预警级别标准下的各时段的临界雨量值见下表。
表3-1 预警标准及降雨量划分表
警报等级 |
1小时以内 |
3小时以内 |
6小时以内 |
警报标志 |
三级警报 |
≥30mm |
≥50mm |
≥150mm |
黄色 |
二级警报 |
≥50mm |
≥90mm |
≥180mm |
橙色 |
一级警报 |
≥80mm |
≥120mm |
200mm |
红色 |
(1)预报内容
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
(2)预警内容
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3)预警启用时机
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4)预警发布及程序
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按照县→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御指挥机构 ,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5)预警方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高音喇叭、报警器、铜锣、口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6)预警信息处理办法
镇防御指挥机构:1)在收到县防御中心的预报预警信息后,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镇防指副指挥上岗指挥;镇防指监测组、信息组投入工作,其他各应急组集结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镇党委书记、镇防指指挥长上岗指挥;镇防指加强值班,监测组、信息组密切掌握情况,其他各应急组进入村组,做好人员转移等一切准备工作。一级预警:将信息通知到村、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深入到各村组,做好群众转移安置,投入抢险救灾工作。2)与县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乡镇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自行启动预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设法与县防指取得联系。3)与村组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各责任人直接下到村、组,组织指挥躲灾、避灾、救灾。
村防御指挥所:1)在收到县、镇防指机构信息后,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至村主要干部。村防御工作组指导员、组长及各成员上岗指挥;巡查信息员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巡查和信息联系;其他各应急队人员进岗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抢险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巡查信息队加大巡查密度和信息联系,做好人员转移等各项准备工作。一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抢险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2)与县、镇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各村自动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4.1 转移安置
(1)确定危险区内的居民为需要转移的人员。
(2)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
(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基本在本村范围内转移。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
(4)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和警示牌
明白卡的发放对象为危险区的居民,每户一张,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填卡。
在危险区重要位置制作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如下图。
东临溪镇山洪灾害防御危险区警示牌 范围: 村 组 户 人口 转移路线: 安置地点: 责任人: 电话: 监测员: 电话: 预警员: 电话: 预警信号:手机短信→电话→有线电视→村广播→铜锣→口哨 |
1500 |
1800 |
![]() ![]() |
(5)安置方式
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分散两种安置方式,控制在本村范围内,以利于安置人员正常生活和便于指挥。集中安置是指安置在村部或学校,分散安置是采取一对一的安置,每一农户安置户不超过二户。
(6)非常情况下应急措施
当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时,启用应急预案,以村组为单位,根据简易观测设备雨量值和水位情况,预警员鸣锣示警,党员干部奔走相告,附近农户相互转告紧急转移到安置点。
4.2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5.1 抢险救灾准备
(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2)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3)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
5.2 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御指挥机构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6.1 汛前检查
汛前,镇防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6.2 宣传教育及演练
(1)宣传
利用广播、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对辖区内居民宣传山洪灾害的有关知识和预案内的主要内容,张贴山洪灾害防御挂图,每家每户发放宣传手册尤其要加强对紧急转移信号路线,有关注意事项的宣传。
对全镇的山洪灾害指挥系统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和预警人员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时刻准备打大仗,打苦仗。
对沿河两岸重点村树立警示牌,宣传栏中必备人员转移安置图等内容,每一危险区农户发放《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警钟长鸣。
(2)实战演练
对相关区域群众进行实战演练,使每位群众清楚自己的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即使在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
6.3 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特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汛期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镇村干部必须严格执行以下纪律:
(1)镇防指实行24小时值班(4月1日至9月30日),确保通讯畅通。
(2)积极主动抓好情况搜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
(3)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并随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
(4)暴雨天气,镇主要领导、驻村干部和村指挥所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
(5)全镇编制落实水库及重点山塘防汛预案和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6)严格执行病险水库山塘控制蓄水,一天一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坝制度。
(7)暴雨天气,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居民做到日不入户,夜不入睡。
(8)山洪灾害重点防范村组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水库山塘防汛和山洪灾害避灾演练。
(9)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宣传做到进村、入户、到人。
(10)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6.4 防汛值班制度
(1)汛期(4月1日至9月30日),镇防办实行昼夜值班,值班室24小时不离人。
(2)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熟悉业务,及时处理日常事务。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汛情紧急时,主要领导要亲自值班。
(3)积极主动抓好情况搜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
(4)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并随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
(5)凡上级领导和防指的指示及重要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镇防办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和下达,不得推诿和拖延。
6.5 落实责任制
(1)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
汛前,镇防指组织召开防汛动员大会,传达落实县防指有关会议精神,部署具体防汛工作。镇对村、村对重点户签订责任书。
(2)“四包、七落实”岗位责任制
1)“四包”:镇干包村、村干包组、组干包户,党员包群众。
镇干包村:汛前,每个村落实一名镇领导和一名镇干部具体负责该村的防汛工作;
村干包组、组干包户,党员包群众,每个村至少落实一名村干部负责防汛避险工作;老、幼、病、残、呆傻、孤寡等特殊群体,每人每户都落实一名党员具体负责转移工作。
2)“七落实”:落实避险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地点、避雨棚(场所)、抢险队伍、提前转移人员、报警人员。
汛前,每个村、每一户由谁负责,转移到哪儿,怎么走,什么信号、由谁发布都要一一明确,落实到人。遇有情况,确保群众安全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