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790120516/202408-00023 信息分类: 教育信息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发文日期: 2024-07-26
发布机构: 休宁县龙田乡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4-08-08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休教组〔2024〕1号 词: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政策文件】休宁县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

作者:休宁县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4-08-08 12:14 信息来源:休宁县龙田乡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 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 未来。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以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为主线,发挥学校主导、家长主体和社会支持的协同 育人职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新格局。2024 年1月我县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为建设好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 教育观念,落实各方协同育人职责,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

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时期末,政府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 统筹领导更加有力,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学校积极主导、家 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 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加专业;家长科学育儿观念基本 树立,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 服务站点普遍建立,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充分,基本形成定位 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机制。

三、工作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广泛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入落实 “双减”政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坚持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系统谋划, 推动部门联动,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有效实 施。

坚持协同共育。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 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 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专业指导,鼓励实践探索,着力解决制 度建设、指导服务、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 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四 、工作任务

(一)编织共育网络。

健全校家社网格化育人模式。建立覆盖全县的协同育人网格, 配强网格员队伍,实现网格内师资、场所等各类资源共享、活动  共融。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全县家长学校的规范化  管理和活动开展,保障育人指导有力。建成县建设学校家庭社会  协同育人领导小组一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一学校家长临时  党支部(家长委员会)一乡镇家长学校一村(社区)家长学校一  协同育人网格员的共育网络。建成若干协同育人基地,形成横到  边纵到底的育人大格局。

(二)建设共育队伍。

成立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建由外聘专家、名校长、 名师、名班主任、优秀家长、社会乡贤等师资队伍,定期开展家 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进社区传播家庭教育新理念。选 优配强乡镇、村、社区家长学校师资,分层分期开展学校班主任、 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乡村(社区)家长学校负责人培训,2024  年计划培训不少于600人,提升家庭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打造共育载体。

开展百家基地创建搭建育人平台,在全县创建100家青少年

育人基地,利用好、发挥好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劳动实  践基地、非遗传承基地等作用,整合县科技、运动、阅读等场馆, 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更丰富的社会育人资源,为学生实践体验服务。 推进学校、村(社区)家长学校“达标创优”建设工作,以“标  准校、示范校、品牌校”为建设路径,到2025年底,家长学校  标准校达标率实现100%。建设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与  县心理健康协会合作,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及咨询。 建成县家社教育基地,实施好“皖家幸福驿站”、“爸妈好课堂” 等项目,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育儿方法,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持续打造好“德润状元郎”教育品牌。常态  化开展“家有一平方”亲子阅读、“我是家庭劳动小能手”、“阳  光体育运动”等育人项目,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有  效衔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实现5+2>7的育人效果。

(四)开发共育资源。

教育部门要加强校内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家校社协 同育人目标,开发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建立专业教 师库和课程资源库,丰富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资源。学校要统筹用 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 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主 动加强同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 育基地,依据不同基地资源情况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有针对 性地常态化开展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志

愿服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研学活动等。要积极邀请“五老”、 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各类精神文明先进代表、德艺  双馨的艺术家等到学校开展宣讲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共青团、 关工委、科协、文旅体局等方面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 的方式,有效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多样  化学习需求。

(五)完善共育机制

一是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认真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 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同时向家长 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有关情况。要积极创新日常沟通途径,保持学 校与家庭的常态化密切联系,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日常表 现。常态化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学校领导带头,班主任每 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 家访。通过家访,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 教育知识,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回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 及时了解学生校外情况,对不同家庭学生个性化需要提供具体指 导,促进家校携手育人,推动家校教育衔接。

二是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在学校设立“家长接待室”、“家 长开放日”,定期开展“家长听课周”“优秀家长上讲台”“学 校管理我参与”等活动,让家长进校园进课堂,全面了解学校工 作开展情况,畅通家校交流渠道,让家长充分理解学校正常教育

教学工作,积极配合学校依法依规严格管理教育学生。要充分发 挥学校家长临时党支部、家长委员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多种形 式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

三是实施特殊群体关爱机制。持续关爱留守家庭、服刑人员 等特殊家庭学生,通过实施“结对1+1”或“结对1+N”、举 办 “亲子公益游”等活动,建立特殊群体关爱帮扶机制,促进学生 健康成长。

四是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妇联要注重家庭建设,强化子女教 育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坚持以身 作则、言传身教,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积极传承优良家风, 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和睦家庭关系,为子女健康成 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教育部门要注重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科学 引导,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设讲座,让家长树立科学家庭 教育观念,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培 养子女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尊重个体差异,理性确定子女成长目标。要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 法,家长要对子女多陪伴多关爱,注重积极的亲子互动,发挥潜 移默化的道德启蒙作用;要多引导多鼓励,注重加强素质培育和 良好习惯养成;要多尊重多理解,加强平等沟通,讲究教育方式 方法;要多提醒多帮助,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劝诫、制止和管教, 切实做到严慈相济,促进子女更好独立自主成长。要引导子女完 成每日学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体

育锻炼,保证每天校外运动一小时。引导子女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控制使用时长,防止网络沉迷,保护视力健康,防控子女近视; 保障子女营养均衡,督促子女按时就寝,促进子女保持良好身心  状况和旺盛学习精力。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职责,会同学校加强子  女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鼓励家长主动利用节假  日、休息日等闲暇时间带领或支持子女开展户外活动和参观游览, 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社会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  以及文化艺术、科普体育、手工技能等实践活动,帮助子女更好  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乡镇村(社区)要  注重家庭未成年子女的保护管理,要提醒留守儿童家长要定期与  子女保持联系,给予关心关爱,及时将委托照护情况书面告知子  女所在学校和实际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利用好、 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  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纪念馆、 科技馆、演出场馆、体育场馆、国家公园、青少年宫、青少年校  外活动中心等,面向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在  全县100家青少年育人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  优惠开放,常态开展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兴趣培养  和实践体验等活动,并通过设立绿色通道、线上预约、开放日等  方式,为学校、幼儿园组织学生及幼儿或家长带领子女来开展活  动提供便利,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工作,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学生 审美鉴赏能力。

(五)净化共育环境。

开展儿童图书、音像等出版物和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  清理整顿,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依  法依规妥善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切实保障学校和师生合法权  益。开展净化行动创造育人好环境。持续开展“护苗”专项行动, 开展“家长护学岗”“青少年维权一条街”创建等活动,为青少  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典型评选奏响育人好声音。 开展协同育人典型案例、“三好家长”、“示范家长学校”等评  选宣传活动,为家校社共育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五 、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24年7月)

成立休宁县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工作领 导小组,制定印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全 面启动建设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4年8月-2025年10月)

各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聚焦职责,建章立制,细化措施, 逐项落实。县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召开推进会调度会,通报工作, 梳理问题,研究措施,有效推进各项工作。

(三)评估总结阶段(2025年11月)

各部门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和工

作机制。县工作领导小组对部门工作进行评估,形成实验报告上 报。

(四)完善提升阶段(2025年12月)

各部门根据职责,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有序有效推进各 项工作,不断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提升效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  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  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乡镇职责任务,形成  工作合力。保障经费投入,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预算,丰富家庭  教育经费来源。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服务专业队伍,推  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县政府妇儿工委负责  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县政法委负责网格  建设管理;县教育局负责指导学校切实发挥好协同育人主导作用, 强化与家庭、社会密切沟通协作;团县委负责在学校、社会广泛  开展实践活动;县妇联、县民政局负责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  服务站点建设;其他有关部门和乡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社会  协同育人工作,确保实验区工作有序推进、有效开展。

(二)强化督导检查

建立校家设协同育人工作督查立机制,将县直相关部门、乡 镇、学校、村(社区)推动校家设协同育人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

围。县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创建工作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发 现问题限期整改,把督导结果作为评价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履行 教育职责的重要依据,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

(三)营造良好氛围

各部门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大力推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 育人有效模式、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实验区 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积极借 助各类传播平台,深入宣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政策举措、 实际成效和典型案例,广泛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正确家庭教育方 法,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 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附件:1.休宁县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工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休宁县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工 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中共休宁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024年7月26日

休宁县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唐  进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常务副组长:季必俊

县委副书记

副 组 长 :胡  芬

县政府副县长

成    员 :吴谦敏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办主任

李大庆

县政府办主任

汪海清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

张  健

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谢卫权

县教育局局长

胡  萌

县公安局政委

宋更生

县司法局局长

汪  淼

县民政局局长

江向荣

县市场监管局局长

黄  莺

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

汪  婷

县妇联主席

王  辰

团县委书记

王仕勤

县科协主席

王运选县关工委主任

胡中文海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潘  波 齐云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方程万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牛文霞五城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汪鹏志东临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吴斌蓝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储树辉溪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程建斌流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傅立磊汪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闫 安  商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郑磊月潭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胡美娇 山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刘劲松岭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程惠荣榆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俞晓源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方凡璜尖乡党委书记、乡长

王兵白际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孙明诚 龙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朱紫卫 渭桥乡党委书记、乡长

刘茂辉板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汪  冰鹤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谢卫权同志兼 任办公室主任。

休宁县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县政府办:负责全县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统 筹协调工作。

县政法委:负责落实乡镇网格化管理,配强网格员队伍,加 强留守儿童、服刑人员等未成年人子女的网格化教育管理,形成 网格协同育人模式。

县宣传部:负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县域内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负责家校社协同 育人实验区建设工作的宣传指导。

县教育局:负责指导学校切实发挥好协同育人主阵地的主导 作用,建立协同育人专业化队伍,建立健全与家庭、社会密切沟 通协作机制。

县公安局:负责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环境治理,开展法制 教育及行政执法指导监督工作。

县民政局: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体系和困境儿童保障制度、指导全县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和管理、 负责乡镇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

县司法局:负责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宣传教育,参与配合开展专门教育工作,做好社区矫正、暂予监 外执行等特殊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协助乡镇做好失学辍学学

生劝返工作。

县文旅体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普及、弘扬 和振兴,指导配合青少年育人基地建设,加强红色文化、优秀传 统文化等为主题的研学线路设计推广。规范书店、网吧、电子游 戏厅、等文化场所管理,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发挥文化馆、 图书馆、农家书屋等育人作用。

县市场监管局:负责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法 律法规和防范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宣传。

县妇联: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关心辖区内特殊困难学生教育工作;

团县委:负责在学校、社会广泛开展实践活动,推进青少年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并组织实施全县青少年的思想理论教育、宣 传文化活动,培养、选拔、推荐、表彰优秀青少年;

县关工委:负责县域内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指导乡镇、部门关工委开展工作。发挥“五老”在协同育人中的 作用。

其他有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履行协同育人职责。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在乡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 中设立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落实网格管理制度,加强 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关爱。 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监管。